曾經人人掩鼻而過的“臭水溝”,蛻變成水清岸綠的景觀河,武漢市黃孝河、機場河的華麗變身,獲得全球關注。
8月19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水務局了解到,國際水協在2024世界水大會暨展覽會上揭曉了2024年度IWA全球項目創新獎,武漢市的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PPP項目(簡稱黃機二期項目),與全球108個同類項目展開激烈角逐,斬獲“卓越的項目執行與交付”類銀獎。
機場河碧波清流重現
黑臭水體實現脫胎換骨的蝶變
黃孝河、機場河曾在2016年被國家列為黑臭水體,2018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和2019年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兩次上國家“黑榜”。兩個水體如何用幾年時間實現脫胎換骨的蝶變?武漢市水務局污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按照湖北省流域治理工作部署,開展污澇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
污澇同治:將排漬能力不足和污染控制能力不足統籌起來,重建后湖二期泵站、新建鐵路橋地下凈水廠、調蓄池群等,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3萬噸、排澇能力88立方米/秒、溢流污染處理能力86萬噸、調蓄能力45萬方,通過“截流+調蓄”將排澇能力不足和污染控制能力不足統籌起來。
河岸同治:重點解決“病在水里、根在岸上”問題,開展流域系統性治理,通過管網排查、清淤修復,有效解決外水入滲問題,實現管網提質增效;輔以清淤、補水、建綠、放流,恢復河道生態廊道功能。完成64公里主干管清淤修復,實施河道清淤疏浚、明渠拓寬、景觀綠化和水生態工程,每天新增生態補水30萬噸,為河道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水城同治:通過復合利用的方式,補齊周邊居民配套設施短板,促進人居環境提升。項目通過“地下廠站+地上公園”的建設形式,實現空間復合利用,有效解決用地和居民融合問題,讓污水處理設施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變“鄰避”為“鄰利”。因地制宜沿兩河沿線打造節點性景觀,新建11.2公里休閑綠道,重塑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新空間。
黃孝河生態補水
政企合作,開創“按效付費”模式
據了解,黃機二期項目由武漢市水務局實施,武漢市碧水集團作為政府出資方,中建三局牽頭投資、建設和運營。為督促項目公司后續高效運營,武漢市水務局構建了以水質達標績效為導向的考核體系,通過“按效付費”,充分發揮政企合作優勢,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根源上解決了黃孝河、機場河黑臭問題,探索出一條“多快好省”的治理道路。
武漢市污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多”,即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態產品、“快”則是更迅速地達到治理目標、“好”就是從根本上解決返黑返臭不反彈、“省”即是建管投入相對經濟。黃孝河、機場河經過多年治理,入選2023年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和2024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黃機二期項目的獲獎,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在水環境治理領域的實力和成就,為全球水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了創新的理念與實用的策略,成功打造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水環境治理“武漢模式”。
水處理領域的“諾貝爾獎”兩年頒發一次
據了解,全球項目創新獎(PIA)被譽為水處理領域的“諾貝爾獎”,創立于2006年,每兩年頒發一次,旨在通過發現全球水行業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優秀工程和項目,形成可復制性解決方案和創新策略,以解決全人類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等問題。
創新獎設6個類別,每個類別下設金、銀、銅獎。今年武漢市實現歷史性突破,為湖北省首次獲得該獎項,今年獲獎的單位中僅有2家政府單位,分別為武漢市水務局和香港環境保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