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ITU-R WP5D#32會議在巴西布濟烏斯結束。來自全球政府主管部門、電信制造及運營企業、研究機構共約18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代表團主要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為、中興、中國信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單位構成。在本次會議上,我國正式向ITU(國際電信聯盟)遞交了IMT-2020(5G)候選技術方案,并獲得了ITU的接收確認函。
這條新聞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轉發,只在少數幾家媒體進行了例行報道。
但是,在小棗君看來,這條新聞其實有很大的信息量,對未來5G的走勢有深遠的啟示,值得大家給予更多的關注。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將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這條新聞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要提交方案?
以前我們總是說3GPP開這個會那個會,這次不是。這次開會的,是ITU。
ITU,就是國際電信聯盟。它是聯合國的下屬機構,專門負責信息通信技術相關事務,其中就包括制定全球電信標準。
換句話說,ITU是唯一有資格發布“全球移動通信標準”的機構。
當年的3G TD-SCDMA標準方案,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就是中國1998年6月29日(截止的前一天)向ITU提交的。TD-SCDMA最終也成為全球3G正式技術標準之一。
這次在巴西舉辦的會議,ITU負責收集的是5G候選技術方案。本次會議也是5G候選技術方案的提案截止會議,是提交候選方案的最后機會。
方案收集上來之后,ITU會組織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
明年,也就是2020年的6月,在WP5D#35會議上,ITU會正式宣布最終的5G技術方案,也就是最終的5G標準。
▋我們提交了什么樣的方案?
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中國提交的這個技術方案。
這個方案,新聞稱之為5G無線空口技術(RIT)方案。該方案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大家熟悉的3GPP新空口(5G NR),還有一個,是NB-IoT。
是的,你沒看錯,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帶物聯網技術)。
相信大部分人對NB-IoT并不陌生,看過小棗君之前文章的童鞋,應該會更加熟悉它。
NB-IoT和它的兄弟eMTC,都是基于4G LTE技術“改造”出來的蜂窩物聯網技術。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NB-IoT和eMTC的身世。
早在2008年,LTE的第一個版本R8(Release 8)中,除了有滿足寬帶多媒體應用的Cat.3、Cat.4、Cat.5等終端等級外,也有上行峰值速率僅有5Mbit/s的終端等級Cat.1,可用于物聯網等“低速率”應用。
注意!這里的Cat并不是貓的意思,是Category的縮寫,“種類,分類”的意思。Cat.X說的就是UE-Category,UE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Cat.X這個值就是用來衡量用戶終端設備無線性能的,說白了就是用來劃分終端速率(等級)的。
▲不同的Cat,不同的速率
在LTE發展初期,Cat.1并沒有被業界所關注。但是,隨著可穿戴設備的逐漸普及,Cat.1逐漸被重視起來。
不過,Cat.1終端需要使用2根天線,對體積敏感度極高的可穿戴設備來說仍然“要求過高”(一般只配備1根天線)。所以,在R12/R13中,3GPP多次針對物聯網進行優化。
首先是在R12中增加了新終端等級Cat.0,放棄了對MIMO(多天線)的支持,簡化為半雙工,峰值速率降低為1Mbit/s,終端復雜度降低為普通LTE終端的40%。這樣一來,初步達到了物聯網的成本要求。
但是,雖然Cat.0終端的信道帶寬降至1.4MHz,但射頻的接收帶寬仍為20MHz(太大)。
于是,3GPP在R13中又新增Cat.M1等級的終端,信道帶寬和射頻接收帶寬均為1.4MHz,終端復雜度進一步降低。
而Cat.M1,也就是我們的eMTC。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LTE-M。這個M,就是Machine(機器)的意思。
此外,3GPP在R13中同時新增了一個Cat.NB-1,它的接收帶寬僅180kHz,更低。
這個Cat.NB-1,就是我們的NB-IoT。
所以說,eMTC和NB-IoT都是3GPP這一個媽生的,算是兄弟倆。
NB的本質,就是一個精簡版的LTE。
為了支持海量終端同時接入,為了擁有更好的覆蓋增益,為了更持久的待機時間,NB-IoT使用了比LTE小得多的子載波帶寬,采用了更簡單的待機休眠機制,同時,對LTE協議進行了大量的刪減。
如果說LTE是公路上的大巴,那NB-IoT就是穿梭其中的電動車。
▲LTE VS NB-IoT
▋方案的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
NB-IoT作為精簡版的LTE,怎么就突然搖身一變,變成了5G技術標準了呢?
這還是要從5G的應用場景開始說起。
眾所周知,ITU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作為5G指標的參考目標。也就是說,真正的5G,必須具備這些場景的應對能力。
三大場景,分別是eMBB、uRLLC和mMTC:
-
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增強型移動寬帶。
-
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低時延、高可靠通信。
-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機器類型通信。
三大場景中,最受公眾關注的,我們最熟悉的,是eMBB。
大家都知道,在已經過去的這些年里,4G獲得了巨大的成功。4G,其實就是MBB,Mobile Broadband(移動寬帶)。
它和智能手機相互配合,徹底激發了用戶的移動上網需求,推動了流量的爆炸式增長,也帶動了信息通信整個產業鏈的繁榮。
而5G的eMBB,就是在4G MBB基礎上,對帶寬和速率的進一步升級。
正因為如此,行業內外都對eMBB寄予厚望,將eMBB需求視為5G的主要動力來源。很多人認為,eMBB的高速率,大帶寬,能夠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能夠刺激數字時代的進一步繁榮,應該優先推動商用建設。
但是5G真正的意義是在于物聯網場景。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包括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在內的垂直行業。
這就導致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設計5G的人,希望大家更多關注uRLLC和mMTC;而絕大多數人,則把興趣都集中在eMBB上。
在現實情況中,uRLLC和mMTC的處境也確實有一點點微妙。所有人都知道它們是有需求的,但是沒有任何人知道需求的爆發點究竟在哪,什么時候會出現。
這就好像你是一個廚師,你知道三位有錢的食客一定會來,但是不知道他們會在什么時候來。
那么你在準備食材的時候,心里就一定會犯嘀咕,會猶豫。
對于eMBB這位食客,其實是不需要猶豫的,他就在眼前。而且他的需求比較明確,比較強烈(至少看上去強烈)。所以,作為廚師,一定要搞一個全新的5G NR,提供超高的帶寬,滿足他的需求。
對于uRLLC這位食客,他口味有點獨特。他的需求關鍵,是時延。這個也是現有技術(食材)搞不定的,必須通過5G NR,配合切片技術,加以滿足。
最麻煩的食客,就是mMTC海量機器通信。它的情況和前兩者完全不同。
NB-IoT的容量是每小區5萬個終端。有測試數據顯示NB-IoT覆蓋半徑2公里左右,折算一下,每平方公里大約是4000個終端。
5G mMTC場景,ITU給出的指標要求是每平方公里100萬的終端。兩者看似差距很大,但是冷靜下來想想,在現實情況中,究竟有多少用戶需要每平方公里接入100萬個終端?
按目前的實際商用網絡,最多也就1000個終端。
換句話說,NB-IoT基本上夠用了。在需求還不是很明確的情況下,搞一個全新的mMTC技術,成本太高,投入太大,沒有必要。
所以,3GPP希望利用現有的NB-IoT/eMTC。對3GPP背后的整個通信行業來說,這是最合理的選擇。
NB-IoT/eMTC標準從2016年凍結后至今,已有3年的時間。想象中的物聯網應用爆發式增長,并沒有如期而至。在這個情況下,執意推動NB-IoT和eMTC的升級換代,確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2018年3月19-22日,在印度金奈召開的3GPP無線接入網第79次全會上,與會代表們明確了R16版本5G新空口中不會對低功耗廣域物聯網的用例進行研究和標準化,低功耗廣域物聯網(LPWAN)用例會繼續依靠NB-IoT和eMTC的演進。
也就是說,3GPP推遲在R16中進行mMTC標準化,并將現有的NB-IoT/eMTC標準納入5G物聯網。
與此同時,3GPP一直在努力向ITU證明,NB-IoT/eMTC標準能夠滿足ITU關于5G物聯網低功耗廣覆蓋的愿景和需求。
在希臘雅典召開的3GPP會議上,相關企業就提交了針對NB-IoT和eMTC滿足5G mMTC連接密度的需求評估報告。相關報告的結論顯示,NB-IoT和eMTC滿足了ITU提出的5G mMTC連接密度的需求,這給NB-IoT和eMTC納入5G物聯網家族打下來基礎。兩份評估報告如圖:
▲《NB-IoT/eMTC滿足5G物聯網需求評估》(來源:3GPP)| 可以看到,報告的提出者,是愛立信和華為(NB的主要推手)
2018年3月,Sierra Wireless、愛立信、Altair等20家知名廠商聯合發布了LTE-M(eMTC)滿足5G要求的評估報告,報告更是從單位容量帶寬需求、數據速率、消息時延、電池壽命等多方面進行評估,結果顯示eMTC的性能完全符合ITU提出的5G物聯網的需求。
為了讓NB-IoT和eMTC能夠更好地融入5G,3GPP還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實現NB-IoT和eMTC支持在5G NR帶內部署(也就是讓NB-IoT和eMTC能夠使用5G的頻段),讓NB-IoT和eMTC能夠使用5G網絡的系統側設備(例如基站和核心網),等等。
可以說,NB-IoT和eMTC完全具備了平滑升級后融入5G網絡的基礎條件。
以上,就是NB-IoT備胎轉正背后的故事。
中國這次提交的RIT方案,理念和3GPP是非常一致的。
在需求并不明朗的情況下,盲目研發新技術,會給產業鏈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會增加網絡建設成本,最終等于是拿錢打水漂。
在NB-IoT和eMTC的基礎上,做好物聯網需求的孵化,解決落地遇到的問題,盡快找到爆發增長點,無疑是更加理性的做法。
5G啟動前期的狂熱氣氛終究會消退,如何面對5G漫長的落地周期,才是整個行業和社會真正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