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水法”(Water Act)規定,英格蘭飲用水總督察(The Chief Inspector of Drinking Water for England)負責監管水務公司供水質量,并對地方當局進行檢查以確保其履行對私營供水管理的職責。飲用水督察署(Drinking Water Inspectorate,DWI)有各種權力(包括入境權)調查并獲取信息,可以通知或指示、提起法律訴訟形式,強制行使其權利。
在英格蘭,適用于公共供水的法規是2000年的“供水(水質)條例”(Water Supply <Water Quality> Regulation),適用于私營供水的同等效力法規是2009年的“私營供水條例”(Private Water Supply Regulation),基本來自《歐盟飲用水水質指令》(European Drinking Water Directive)(98/83 /EC)。水務公司和地方當局按規定采集樣品并分析,飲用水督查員獨立核實其結果,評估水務公司和地方當局在應對事故、運行事件或用戶投訴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否恰當,是否可有效預防其再次發生。若需改善供水現狀,則以法律通知的形式,供水務公司或私營供水的相關人員確認并實施。
1
供水法規的背景
水行業在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經驗的長期積累下逐步得到了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工業需求和人口增長促進了供水企業的發展。然而,沒有區域或集中的規劃和管理,全國各地自來水供應途徑和服務水平差別較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了實現經濟的復蘇與發展,議會于1945年通過了第一部“水法”。這部“水法”是現今供水管理框架的基礎,當時旨在普及覆蓋70%人口的自來水供應。
在1959年的干旱和1963年的洪水之后,政府引入了一種基于取水許可證的、需要多方協調合作的管理和保護水資源的辦法,即1963年的“水資源法”(Water Resources Act)。然而,直至20世紀60年代后期,計劃與需求預測的問題仍待解決,需要進一步改革。因此,在董事會層面,地方當局代表基于集水區,創建了10個區域水務局(威爾士1個),即1973年的“水法”。這些區域水務局負責水資源管理、原水供應以及污水的收集和處理。服務產生的費用由水費承擔,水費則是基于中央政府對基礎設施長期發展的績效、規劃以及融資的全面控制。
20世紀80年代,區域水務局顯然無法滿足輿論以及歐盟新立法中的環境標準。1983年的“水法”部分解決了這一不足,該法案將一些控制權從政府轉移到了金融市場上。然而,這遠不足以確保將歐盟的環境和飲用水標準納入法律,且未必有充分的投資計劃來實現這些標準。因此,1989的“水法”將區域水務局私有化,創建了由私營自來水公司、標準、法規和獨立監管機構組成的當今水務行業的綜合框架。
2
供水私有化進程
2.1
水務公司的融資與發展
1989的“水法”實施后,在接下來的25年里,通過經濟監管機構(英格蘭水務監管局,Ofwat)的監督,以及競爭管理機構允許的合并和收購,在資本融資成本和用戶服務標準相關的市場作用下,水務公司的數量和規模發生了變化。此外,2003年的“水法”允許國外用戶參與競爭。從廣義上來講,由小型水務公司投資者進行的收購與合并促成了這些變化,同時,也為供水服務吸引了各個領域的投資者,許多國外的養老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擁有水務公司的控股權或持有其股份。
Affinity Water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他來自三個小型水務公司Colne Valley、Rickmansworth和Lee Valley。這3家公司在1994年合并成為Three Valleys Water plc,后者于2000年又與North Surrey Water(1973年由四家較小的公司合并)合并。法國已經成立了名為Three Valleys Water的同名水務公司,因此,英格蘭這家Three Valleys Water于2009年更名為威立雅水務。2012年,該公司被一財團收購,Affinity Water應運而生。威立雅水務還擁有其他公司(如Tendring Hundred Water),因此,此次收購也將他們納入Affinity Water的運營。
跨境供水指的是將一個國家的水資源提供給另一個國家的用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許多公司運營供水設施的同時提供跨境供水服務。1990年,只有雷克瑟姆和東登比郡水務公司(the Wrexham and East Denbighshire Water Company)只經營威爾士區域的供水服務,切斯特水務公司(Chester Waterworks Company)、塞文特倫特水務公司(Severn Trent Water)和德西姆魯威爾士水務公司(D?r Cymru Welsh Water)這3家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均有業務。2014年,雷克瑟姆和東登比郡水務公司以及切斯特水務公司已合并為一家公司(Dee Valley Water),該公司與塞文特倫特水務公司和德西姆魯威爾士水務公司一樣,為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用戶提供供水服務。
2.2
私營供水概況
除由水務公司提供供水服務外,業主和用戶也可以提供私營的供水服務,即私營供水。在督察署監督下,地方政府規范了私營供水的規模與數量。總體而言,英格蘭約1%的常住人口無法獲得公共供水。相對而言,一些社區對私營供水的依賴程度相當大。如,在18個不同區域,私營供水為超過10%的常住人口(圖1)提供服務;此外,參觀游客(140萬)在某年某個時間也是使用私營供應。
私營供水的來源多種多樣,相當多的住戶和企業日常的飲用、烹飪、淋浴等用水采用私營供水。2014年,英格蘭共有37 717個私營供水,其中的5 840個為至少50人(使用量超過10m3/d)、商業活動或公共活動提供供水服務;但是,大多數的私營供水服務還是僅供單個家庭使用(25 231個),或是住在同一處的幾個規模不大的家庭使用(6 474個)。

圖1 私營供水服務超過5%或超過10%常住人口的區域圖
3
公共供水的布局
風險評估證實,保護飲用水水源免受污染勢在必行,水源水質安全則是重中之重。雖然針對各個區域其保護和治理的手段各不相同,但公共供水和私營供水均來自同一類型水源,承擔相似的水質安全風險,均需通過消毒以去除有害的微生物。物理消毒采用紫外(UV)、膜或其他類型的過濾器;化學消毒則是利用氧化物(如臭氧、氯),消毒過程均需嚴格控制和監測。1989年“水法”實施后,2014年的供水布局如圖2所示。
圖2 英格蘭供水布局概況
2014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27家水務公司共經營1 249個水廠、4 430個水庫以及超過347 500 km的主管道,每天為5 700萬用戶提供超過144.92億L的水。而在1990年,則是由更多的公司(39家)、通過更多的設施(1 817個工程和4 924個水庫)、更小的供水管道(307 000 km)提供(平均每家公司)更少的水(每天165億L)。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1990年~2014年供水行業的比較

4
公共供水水質狀況
2014年,以標準中限值為依據,英格蘭的水務公司對用戶龍頭水、出廠水、蓄水池(塔)水共進行了3 853 350次檢測。結果顯示,只有小部分(0.04%)未達到標準,這與25年前首次引入監管制度時相比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如圖3所示。

圖3 1991年~2014年檢測的不合格率
199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供水企業收集了2 536個區域、1 814個水廠、4 924個水庫的水質樣品,進行了共計3 296 400次的測試。99%的檢測結果(32 427次)至少有一項未能滿足標準中的限值。考慮到執行總督察第一次報告的必要性,對1990年的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確定了以下一些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4.1
鉛
1990年,在約68 000次的檢測中,3.1%(2 121)的檢測結果未能滿足當時的標準限值(50 μg/L)。2 536個區域的水質樣品中,有1 943個區域符合標準要求,剩余593個區域的水質樣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在20世紀70年代鉛被禁止之前,房屋與水務公司的主要供水管道或房屋內連接管道均優先使用鉛管。新法規要求水務公司確認各區域是否存在鉛超標的風險,并引入水處理措施。此次調查與風險評估,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共有35家水務公司參與。第一份年度報告顯示,562個區域存在風險,713個區域不存在風險。
至此,鉛的標準更加嚴格,2014年標準限值已提高至10 μg/L。調查顯示,10 μg/L標準限值背景下,只有84份不合格樣品,其中,用戶房屋和管道老舊原因導致的不合格樣品就有70個。25年來對風險評估的投資、房屋及供水管道中鉛管的移除、水處理措施的引入,大大減少了不合格樣品的數量。
4.2
有色水
當鐵和錳沉積物在供水管網中積聚時,流量或壓力一旦發生變化,消費者的投訴就會增加。1990年,73 635次檢測中,有2 226次(3%)未能滿足鐵的標準限值(200 μg/L)。在2 536個區域中,751個(29.6%)供水區鐵不合格,評估發現,2 358個區域中有65 958 km的舊無襯里鑄鐵主管需要進行清潔、襯里或更換。此外, 245個(9.7%)供水區的61 226次檢測中,有708次(1.2%)未能滿足錳的標準限值(50 μg/ L)。
在第一個資產管理計劃(asset management plan,AMP)期間(1990年~1995年),水務公司需要翻修1 146個區域中風險最高的主干線14 100 km。作為供水系統的長期戰略工作,此次翻修將再持續10~20年,同時,為了去除原水中天然存在的鐵和錳,還需要投資相關的水處理工藝。在監察局對合格數據以及有色事件(水充分變色,以致用戶拒絕消費,并提起訴訟)不斷評估的推動下,90個錳和鐵的獨立解決方案可供實施,鐵和錳的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自2010年完成戰略投資計劃以來,鐵不合格事故每年平均發生122次,錳則是25次。2014年,只有120次鐵不合格和27次錳不合格事故,沖洗引起的短期、局部管網事件就有59次。數據顯示,2006年~2014年,用戶“臟龍頭水”的投訴數量從87 517降至47 986,如圖3所示。

圖4 2006年~2014年用戶對水務公司投訴臟龍頭水的次數變化
4.3
pH
1990年,8家水務公司報道稱,在約41 000次的檢測中,有995次(2.5%)未滿足標準中pH的限值。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主管道水泥砂漿襯里中的石灰浸出;這些年,供水管網獲得長期的戰略投資,管網得到逐步改善,這個問題也已基本消除。從2004年開始,pH超標的投訴數量平均每年僅有9次。此外,由于改善了水處理工藝,與威爾士和英格蘭西北部高地地表水源性質相關的酸性水(pH <6.5)引起的pH不合格事故大大減少;2014年,只有6次類似pH不合格事故,僅發生在北部地區。
4.4
硝酸鹽
1990年,受硝酸鹽影響的水源數量為192處,出廠水有94次(5%)檢測結果高于50 mg/L的標準限值。受檢的水廠為209個區域生活或工作的530萬人口供水。硝酸鹽問題主要與農業生產相關,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格蘭就飽受硝酸鹽問題的困擾(如1989年~1990年,又有38家水廠受到影響)。不過,這些水廠已采取改變或混合水源這些早期措施,除了3家水廠,所有水廠的出廠水均滿足標準中的硝酸鹽限值。盡管環境立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轉變,但扭轉硝酸鹽對地下水的負面影響是一個緩慢且長期的過程。過去25年,硝酸鹽對飲用水水源的影響仍在繼續,近期仍需要在這29個水廠以混合水源或某種水處理工藝應對硝酸鹽超標問題。
4.5
三鹵甲烷
水處理過程中,氯消毒工藝未嚴加控制,有可能會產生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1990年,在總計18 000次的檢測中,有987次(5.3%)未滿足標準中總三鹵甲烷的限值(100 μg/L),有83個供水區3個月的平均值大于100 μg/L。監察局在執法中,要求24家水務公司加強水處理和水質控制的投資。自完成這些工作以來,THMs不合格問題基本得以解決(自2010年,每年平均僅有4次不合格事件);2014年,THM樣品全部滿足標準限值的要求。
4.6
小結
2014年,英格蘭與水質相關的投訴事件共87 920次,投訴率為1.6‰。與過去10年相比,投訴率下降了38%。1990年~2014年,DWI在應對資本投資、部分水質指標超標、用戶投訴事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保障了水源的水質安全。
5
私營供水水質狀況
2014年,英格蘭對向公眾提供供水服務的69%的私營水源進行了風險評估,143個地方當局報告稱他們對其所在地區的所有私營供水水源進行了風險評估。采集這些水源的水質樣品共進行8 054次檢測,結果顯示,7.8%的樣品不能滿足大腸桿菌(E.coli)的基本安全標準。小規模的家庭供水水源取樣少,E.coli的不合格率高達23%。圖5為私營供水水質的不合格率,各個水質指標的不合格率均大于1%。

圖5 私營供水各項水質指標的不合格率
私營供水中E.coli的檢出表明,來自鳥類、動物或人類的糞便正在通過供水系統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建議私營供水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在水煮沸后使用,直至私營水源水質安全得到保障。風險評估確定了合適的處置方法,但由于操作和維護不恰當,補救措施并不能立竿見影。然而,多數情況下,私營水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也沒有適當的處置方法,業主和用戶不了解風險,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來保證供水的安全。在過去五年中,地方當局已經確認了1 454次不合格事件。因此,地方政府必須要求水源所有者對供水水質狀況進行改善。
以上數據表明,小型私營水源正在受到污染。督查局預通過增加通監管干預的力度,以減小此類公共健康風險。
6
結語
(1)1989年“水法”修訂后,水務公司供水服務逐步由公有轉變為私有。2014年,英格蘭各區私營供水為超過10%的人口提供供水服務。
(2)與1990年相比,2014年的公共供水布局有了一定的變化,水務公司通過簡化供水設施、鋪設供水管道等措施,提供更大規模的供水服務。
(3)與1990年相比,2014年的公共供水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鉛、有色水、pH、硝酸鹽、THMs超標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水源水質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4)大部分私營供水水源面臨污染問題,E.coli超標問題嚴重。督察局需加強對私營水源監管干預的力度,減小E.coli暴露風險,督促私營水源所有者改善供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