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對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由粵海水務牽頭完成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檢測與控制技術”項目喜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一全省最高層次科技獎項的摘取,標志著粵海水務攻克城市供水管網控漏技術成果在全省科技領域獲得認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檢測與控制技術項目由粵海水務牽頭,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完成,技術成果經中國工程院彭永臻院士等行業知名專家鑒定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該項目針對城市的供水管網控漏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管網三層級分區技術體系,形成管網動態壓力調控、基于貝葉斯與盲源分離算法的漏失評價定位等技術,集成管網GIS、管網分區、管網監控、管網建模及壓力管理系統于一體的智慧管網漏損控制數字化平臺。項目共形成6項技術成果,實現3項關鍵技術突破,申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5項,新方法3項,企業標準3項,發表國內外論文20余篇、專著1部。
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于粵海水務的下屬企業以及黑龍江、山西等地的20多家自來水公司,每年節約水資源超過4700萬噸、節省生產成本2300余萬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其中,項目成果在東莞常平粵海水務建立示范工程,只用兩年就將該公司的管網漏損率從20.77%下降至11.20%,供水電耗降低 21.07%,每年持續產生700多萬元效益。
一直以來,粵海水務都十分重視科研創新投入,擁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國家和省級科研平臺,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家高校合作,完成了“飲用水深度處理技術應用”、“管網漏失檢測與控制技術研究及應用”等20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項目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今后,粵海水務將把更多的優秀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推向社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安全保障技術創新和行業技術進步,為中國科技進步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作出新貢獻。
項目在東莞常平粵海水務應用的效果顯著(圖為東莞常平粵海水務第二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