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技術前沿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前沿 » 技術論文
 
技術論文

淺析農業新型節水灌溉技術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14  瀏覽次數:798
     我國水資源十分短缺,不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時空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區域分布與生產力布局極不匹配。農業作為我國的用水大戶,用水量約占水資源總量的65%,而且農業用水浪費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灌溉水利用系數低,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污染嚴重,農業用水的效率不高,因此,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
  新型節水灌溉技術主要有:
  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技術。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的綜合開發利用。即充分利用降水、灌溉回歸水、劣質處理水;提取地下水,但應防止超采;有條件的可攔蓄河道徑流,回灌補充地下水,保持水資源的采儲平衡,保護水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二、工程節水技術。目前主要采取小畦灌溉、噴灌、微灌、渠道防滲、管道輸水、膜上灌水等工程技術措施。
  1、小畦灌溉是常用的,即要規范基本農田(畦田或方田),根據地面坡度、土質和稅源情況確定種植作物的種類和面積,減少用水。
  2、噴灌和微灌技術突破了傳統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性,使灌溉質量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條件的影響,灌水時間、灌水部位、灌水均勻度、灌水定額等能比較自如地控制,做到“精確灌溉”。它不但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還能更好地與機械化作業程度很高的現代農業相配合,代表了現代灌溉的發展趨勢。
  3、微灌節水技術包括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灌及滲灌。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將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相對于地面灌和噴灌,它屬于局部灌溉,特別適用于經濟作物的灌溉。
  4、渠道防滲、管道輸水這兩項工程技術是提高輸水效率的有效措施,是水泥、塑料高分子新材料在農田水利工程中大量應用的體現。工廠化生產預制混凝土防滲構件以及塑料管道管件,可加快施工進度,提高工程質量,還能減少渠道占地,減少清淤維護工作量,降低灌溉排水成本:美化農田環境,有利節水的普及,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渠道防滲技術特點:一是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二是減少渠道粗糙程度、加大水流速度,增加輸水能力,輸水時間可縮短30-50%;三是減少滲漏,防治鹽堿化發生。渠道防滲材料和方法很多,按材料類別可分為:土料壓實防滲、水泥土護面防滲、石料襯砌防滲、混凝土襯砌防滲、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滲、瀝清護面防滲等。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在井灌區發展迅速。其特點主要有:管道系統水利用系數在0.95以上,比土渠輸水節水30%左右;能耗減少25%以上;與噴、微灌技術相比,能耗減少50%以上;一般在井灌區可減少占地2%左右,在揚水灌區減少占地3%左右。大力發展渠道防滲技術是節水灌溉的重要途徑。
  5、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簡稱“管灌”,是利用低壓管道代替渠道輸水的一種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資少、設備簡單、省水、省工、省地、省時,增產效益顯著等優點,頗受農民群眾歡迎,在我國北方井灌區已發展到390萬hm。實踐證明管灌是我國北方地區發展節水灌溉的重要途徑之一。
  6、膜上灌水技術是在地膜栽培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節水灌溉技術。即利用地膜在田間灌水,水在地膜上流動的過程中通過放苗孔或膜縫慢慢地滲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浸潤灌溉,以滿足作物需水要求。膜上灌水技術適合各種地膜栽培作物。
  三、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改善耕作制度、改進耕作技術、改進溝畦灌技術,推廣水稻淺、曬、濕節水灌溉技術等。
  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往往差別很大,抗旱作物或品種多具有根系發達、葉片狹窄、表皮厚、氣孔小、呼吸強度及蒸騰作用弱等特點,能較好地適應缺水少肥的旱地環境。
  四、合理使用化學保水劑、抗旱劑
  據各地試驗報道,每667平方米用保水劑50克,加水5千克,與麥種拌勻后播種,一般增產10%以上,高者可達25%;用黃腐酸200克加水5千克,拌麥種50千克,拌勻后晾干播種,可提高種皮吸水能力,加快其生理活動,促進幼根生長,增產9.3%~13.3%;用氯化鈣0.5千克,加水50千克,拌麥種500千克,拌勻后堆悶5~6小時,或者用氯化鈣0.5千克,浸麥種500千克,經5~6小時后晾干播種,一般可增產10%左右;用40×10-6萘乙酸溶液浸種6小時,撈出晾干播種,可使小麥發芽早,出苗快,并能增強幼苗抗旱、抗寒以及抗鹽堿地危害的能力。
  總之發展節水灌溉,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用節約農業用水量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用水,從源頭節水,嚴格控制上游用水,不僅可以緩解下游用水緊張矛盾,而且遏制下游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逐步恢復和保護生態提供支持,同時減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遏制地下水進一步超采和減少地質災害等。  來源:中國節能在線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技術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