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保障水利安全的任務十分繁重。要堅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原則,構建防洪減災保障體系,確保防洪安全;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的原則,構建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確保供水安全;堅持點上治理,面上保護的原則,構建水生態環境保障體系,確保生態安全;堅持預防為主,強化監管的原則,構建水利工程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水利安全發展。
一、構建防洪保障體系。防洪減災體系是保障經濟社會安全,減少洪澇災害損失的重要基礎,要完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一是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開展城鎮防洪工程建設,提高城鎮的防洪能力。二是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制定、完善防汛應急預案,加強研究,提高預測、預報、預警和調度的水平,科學利用雨洪資源;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洪水風險控制目標和規避洪水風險的措施;加強河道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搶險救災網絡,提高搶險救災工作的快速反應能力。
二、構建城鄉供水保障體系。城鄉供水安全體系是滿足經濟社會對水資源的不同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結合骨干水源工程、各類蓄、引、提工程建設及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城鄉供水網絡建設。大、中、小供水網點相結合,在地形零碎、居住分散的地方,以飲水安全為目標,以村莊為單元,建設小型供水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在城鎮或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實行集中統一供水,集中開發水源,統一規劃管網,提高城鎮供水保證率和農村供水普及率。要加強水質檢驗和監測,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維護人的健康生命。三是要制定和完善防范城市供水風險預案,加快供水應急和避災系統建設,建立應急應變機制,提高供水風險管理能力,確保城鄉供水安全。
三、構建水生態環境保障體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要認真落實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各項措施,重點抓好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工作。一是積極開展河道生態修復工作。堅持生態治河的原則,維護河流的健康生命。二是繼續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抓好水源地水保,探索水源區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有效模式;抓好城市水保,對城市水系、開發區和生活區周邊的水土流失進行整治;抓好村鎮水保,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抓好建設項目水保,遏制人為造成水土流失;抓好景區水保,提升旅游區的環境質量。三是認真搞好水資源保護工作。堅持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的原則,嚴格水功能區管理,實行排污總量控制和水質監測。加強對地下水保護,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大自備井關閉力度,控制地下水超采。
四、構建水利工程安全保障體系。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抓生產要從安全著想,抓安全要從管理入手。一是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健全和落實水利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和完善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建立安全生產考核制度和指標體系,嚴格遵守水利設施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完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落實好各項防范措施。二是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要立足當前,做好監督檢查、專項整治等工作,及時消除安全隱患;要著眼長遠,推動安全文化、法制、責任、科技、投入的落實,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三是制定和完善應對地震、恐怖等各種應急預案,建立防、控、治三位一體的安全保障體制和應急應變機制,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預測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把危機事件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