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今年加大黃河科學調水、適時用水、全面節水的工作力度,在統籌流域內上下游、左右岸用水基礎上,既保證了工農業供水安全,又實現年度黃河水量調度不超分水指標的雙贏目標。
根據水利部《2007年7月-2008年6月黃河可供耗水量年度分配及非汛期水量調度計劃》,內蒙古引黃耗水量為53.9億立米,占正常年份分配引黃耗水量58.6億立米的92%。2007-2008年度全區引黃耗水51.66億立米,較黃委分配內蒙古全年耗水量53.9億立方米節余了2.24億立米,比國務院批準內蒙古的多年平均耗水指標58.6億立米節余了6.94億立米,實現近年來連續2年不超指標用水。
內蒙古黃河水量調度在水利部、黃委和自治區及流域有關水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種植結構調整新變化及氣候特殊和灌溉需水量增加等諸多不利因素,通過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和實施工程等節水措施,較好的完成了全年灌溉任務,有力地支持了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根據近年來黃河水資源嚴重短缺,沿黃地區用水矛盾更加突出的情況,自治區為確保黃河不斷流和保證下游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減少了河套灌區用水量。同時,為把水源緊缺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結合河套灌區實際,合理編制河套灌區年度用水預案,將水量分配指標層層分解下達落實到各灌域管理局、所、段和旗縣區、鄉鎮、村社。適時調度中嚴格執行調度指令,維護調度計劃,在上游時段來水不足,灌區供需矛盾異常突出情況下,三盛公攔河閘下流量始終堅持一定的調度計劃指標。
在調度方面,自治區水利廳依據黃委下達的月、旬調度計劃,采取靈活的調度方法,對各盟市實行總量控制、年終結算的原則來進行調度,收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
河套灌區是我區最大的引黃用水戶,該灌區從7個方面采取節水措施: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取召開村組會、座談會發放告灌戶書等形式,向各級干部和灌戶群眾宣講水資源形勢和節水政策措施,安排落實灌溉計劃和各項保障措施,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增強節水意識。二是堅持總量控制,計劃管理的用水管理制度。河套灌區管理總局根據自治區水量分配指標,把水量分配到各灌域、各旗縣區,實行“總量控制,計劃管理”。各灌域局、旗縣區在此分配灌溉用水總量基礎上,逐渠、逐鄉鎮層層進行分配,明確水量指標。在實施過程中,按照黃委“黃河干流水量調度實施意見”和灌區夏灌安排引黃水量分配計劃及調度原則,結合灌區實際,制定用水計劃,加強用水管理,保證灌溉工作按計劃有序進行。三是積極探索適合當地水情農情的灌溉模式。堅持“一水早,二水趕,三水淺,四水增,抓兩頭,搶中間,先小麥,后秋田,用好白露水,抓好秋澆水”的工作思路。為緩減灌區灌溉高峰期用水矛盾,秋澆堅持早開灌,大力推行“統收、統翻、統配、統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在秋澆中,始終加強秋澆質量檢查監督,查處跑路壕、灌荒灘等浪費水量現象;嚴格控制串堰子澆地、深澆漫灌;抓效率,促進度,對往年有深澆習慣的地區重點督查,秋澆質量明顯好于往年。四是深化測流量水。灌區繼續配套群管工程量水設備、培訓量水人員,細化量水單元,擴大畝次計費的范圍,真正體現多用水多交錢,以經濟杠桿促進節約用水。五是確定群管水價政策。根據巴彥淖爾市有關文件和灌區終端水價聽證會審核意見確定水價,進一步增強了用水戶的節水意識。
六是不斷深化群管體制改革,促進基層用水管理。目前,各種形式群管改制累計占灌區總灌溉面積的100%,形成了以農民用水協會為主的群管組織,通過協會+水務小組+用水戶三級參與管理的群管體制,采取“計劃進目標、指標到灌域、水費到協會、計費到農戶”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促進了灌區基層用水管理,改制后的渠道普遍節水8%;七是繼續加強節水工程建設力度。至今共襯砌骨干渠道132.9公里,節水工程控制面積達到124萬畝;整治陳舊渠道13.88公里,溝道109.75公里,重建改建支渠溝以上骨干建筑物423座,已完成的工程節水效益十分顯著。
目前,內蒙古引黃灌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高度集中水權,全面實行計劃用水,并確立了“逐月調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原則。堅持按月調度年總量控制,實行水量包干的用水管理制度。各灌區在分配灌溉用水總量基礎上,逐渠、逐鄉鎮層層進行分配,明確水量指標。逐月進行調度,年終結算,下年度長退短補;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民計算投入產出,推行渠域種植,選種瓜類、葵花、苜蓿等節水型作物,節水減費,降低成本;加強檢查監督,注重灌溉質量。自治區、盟市政府、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灌溉工作的監督檢查。自開灌以來,對各地灌溉進展情況和澆地質量進行多輪次巡回檢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處理,把矛盾和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汛期秋澆用水計劃管理取得初步成效。根據《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要求,對汛期用水進行計劃管理。繼續開展汛期秋澆水量調度,對汛期秋澆用水施行計劃管理,有效控制了汛期超計劃耗水,為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奠定基礎。
目前,內蒙古引黃灌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高度集中水權,全面實行計劃用水,并確立了“逐月調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原則。堅持按月調度年總量控制,實行水量包干的用水管理制度。各灌區在分配灌溉用水總量基礎上,逐渠、逐鄉鎮層層進行分配,明確水量指標。逐月進行調度,年終結算,下年度長退短補;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民計算投入產出,推行渠域種植,選種瓜類、葵花、苜蓿等節水型作物,節水減費,降低成本;加強檢查監督,注重灌溉質量。自治區、盟市政府、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灌溉工作的監督檢查。自開灌以來,對各地灌溉進展情況和澆地質量進行多輪次巡回檢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處理,把矛盾和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汛期秋澆用水計劃管理取得初步成效。根據《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要求,對汛期用水進行計劃管理。繼續開展汛期秋澆水量調度,對汛期秋澆用水施行計劃管理,有效控制了汛期超計劃耗水,為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