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兩家企業將入股哈爾濱供排水集團,入股的前提就是提高現行的水價;而哈爾濱物價部門也將召開水價聽證會;磨盤山二期工程也已結束即將通水,供水成本提高。種種跡象表明,哈爾濱水價調整“箭在弦上”。
水價大幅上漲并非空穴來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北控集團和清華同方水務正在與哈爾濱供排水集團談判,意欲入股哈爾濱供排水集團。這兩家企業入股的前提條件:年內上調水價。目前,哈爾濱水價為2.6元/噸,包含污水處理費,其中自來水水價1.8元,污水處理費0.8元。
對于這兩家企業入股哈爾濱供排水集團一事,哈爾濱供排水集團內部人士透露,上述兩家公司的有關人員確實多次來公司考察,公司上下都知道改革的事,但是否達成最終協議他并不清楚。
據業內人士透露,哈爾濱把180公里外的磨盤山水引入城區,供水成本勢必增加。此前,哈爾濱市物價部門宣布,將在11月中旬召開水價調整聽證會。哈爾濱供排水集團希望上調水價幅度在100%以上。按照北控集團的測算,哈爾濱水價至少上漲1元/噸,每年增加3億元的自來水費收入,才能持平財務收支。
對此,哈爾濱供排水集團某部門負責人稱“作為企業來講,希望漲的越多越好,但是最后能批下來多少就不一定了。”
資金緊缺是引資原因所在
作為市屬國有企業的哈爾濱供排水集團為何要接收兩家企業入股?據集團內部人士講,主要是因為磨盤山供水工程建設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
2003年開建、今年竣工的哈爾濱磨盤山供水工程預計投資53億元,加上管網鋪設和水庫建設等成本,總計投資超過57億元,其中45億元來自銀行貸款。
“公司每年需要還銀行利息達3億元,再加上每年的經營虧損,企業運轉非常困難,我們的獎金很久沒有發放了。”該公司一位員工說,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引入資本,企業改革勢在必行。
前不久,清華同方在香港發公告稱,向哈爾濱水務增資6000萬元,增資后占股約17.8%。而清華同方已經與哈爾濱供排水集團有過合作。2004年初,清華同方(哈爾濱)水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負責哈爾濱太平污水處理廠投資、建設和運營,特許經營期為25年。至于北控集團入股情況還要在3—4個月內才能敲定。而北控集團是本次哈爾濱供排水集團重組的最大投資方。這也意味著,哈爾濱供排水集團將引入大量的外來資本,外來資本占股至少超過35.6%。
水務改革失敗教訓頗多
10余年來,全國有不少城市的水務企業進行了產權改革,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新矛盾。
沈陽市供水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起步較早。為解決供水企業存在的壟斷經營、服務質量差、價格高、企業虧損、建設資金匱乏等一系列問題,1995年,沈陽市政府決定將第八水廠的一半資產出售給中法水務投資公司,并于1999年賣出第八水廠的全部資產。由于種種原因,沈陽市政府不得不回購第八水廠。回購后,外方仍要求中方支付中止服務協議的違約金1000萬元。
同樣,在1996年,為緩解沈陽市供水緊張局面,采用BOT方式,由沈陽市自來水總公司與匯律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第九水廠。由于拖欠外方投資回報,沈陽只好把股權全部回購。匯津水廠是以2600余萬美元轉讓,以4400余萬美元回購的。
沈陽的兩個例證成為供水行業改革的借鑒。有關專家對此總結說,產權制度多元化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是,由于轉讓了控股權,政府控制能力明顯下降,就難以保障公共利益和供水安全,供水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
供水引資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很多。保定自來水公司與外資合作后,自來水每賣1立方米虧損0.14元;中山市自來水公司與外商合作后,僅2000年就要虧損1500萬元。
哈爾濱市專家顧問委委員、哈爾濱市委黨校教授于志平告訴記者,引入外來資本進入供水行業,不僅可以解決供水設施的建設資金緊缺的問題,還可以帶來經營管理的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但是,城鎮供水是公益性事業,必須考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諧統一,保證市場開放與政府監管的相互兼容,因此改革必須慎重。
“實踐證明,國有水務企業的產權改革,關鍵在于能否堅持國有控股,即國有資產出資人對水務企業的支配權。”于志平說,如果哈爾濱把水務產權“一賣了之”,就會因政府失去控股權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于治平建議,哈爾濱供水改革可以吸引外來資本參股,但絕不能讓外來資本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