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高密市西部南部的農村居民自發走上街頭,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表達喝上安全水的喜悅心情,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闞家鎮狄家屯村村民王欽錫激動地說:“今年春節,我們喝上了甜水,這是我們祖輩都盼的事啊!我們從心里感激,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送來了甜水?!泵芩值谰艹呛由鐓^居民劉新文高興地說:“我家祖輩有做豆腐的手藝。以前做豆腐基本是花錢從水販子那里買。現在好了,家里有了甜水了,我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了。今年春節,我們全家終于吃上了自己家的水做的豆腐?!?/P>
高密地處膠萊盆地,地勢南高北低,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原因,該市成為全國氟中毒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994個行政村(區劃調整前)中,有804個村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含有高氟、高鹽、高堿,尤其是北部大牟家、姜莊等鎮氟離子含量每升4至6毫克,嚴重地區達18毫克,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標準。高氟水嚴重危害著群眾的健康,輕者表現為氟斑牙,重者則導致羅圈腿、羅鍋腰,甚至喪失勞動和生育能力。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該市先后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人畜吃水改造,但限于當時的工藝和經濟條件,改水效果一直不理想。
為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用安全水問題,高密市委市政府確定了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目標。2006年正式啟動農村飲用安全水工程,首期工程投資4500萬元,依托峽山水庫和該市五河三庫串聯調蓄水等水源,利用孚日水廠供水,鋪設主管道410公里、支管道2320公里,首先解決了北部20.2萬人的飲水問題。2007年他們又在城西新建水廠,調引峽山水庫水,鋪設主管道365公里、支管道2782公里,一舉解決了西部、南部34萬人的飲水問題。為了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不增加農民負擔,改水工程所需資金主要是市鎮財政投入和企事業單位捐助,農民所承擔的僅是入戶支管道成本費用,因而被群眾稱為“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農民喝上了與城里人一樣的水,也與城里人花一樣的錢,都是每方水3元,真正實現了城鄉一體化。
這一工程的實施,不僅為農村居民驅除了氟魔,而且與城區管網連接,多水源供水,也滿足了城市生產、生活用水的最大需求。省水利廳副廳長馬承新認為,高密供水模式體現了“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要求,不僅是全省目前最大的縣級村村通自來水工程,也是山東省村村通自來水精品工程的典范,真正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是深受人民群眾擁護支持的民心工程,其經驗值得深入總結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