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模式:分質供水+余熱利用,再生水價值深度釋放

在“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生態目標下,北控水務集團打造的太原市再生水綜合循環利用工程,以“分質供水”為核心,開創了再生水多元化利用的新場景。項目采用“雙膜工藝”技術,將污水處理廠出水轉化為高品質一級除鹽水,日供水規模達6萬噸,二期將提升至9萬噸,為清徐經濟開發區等工業用戶提供穩定水源,大幅降低企業取水成本。

針對太原市生態用水不足的痛點,北控水務創新構建再生水時空調度系統,通過164公里管網與分質供水體系,將再生水精準輸送至汾河生態補水、園林綠化及城市雜用領域,助力實現“水量豐、水質好、風光美”的治理目標。更值得關注的是,項目突破傳統再生水單一用途限制,探索余熱回收技術,利用再生水為周邊區域提供清潔供熱服務,實現“一水多用”的資源疊加效應。
這一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北控水務在“水務科技”與“水務運營”的雙重突破。通過智慧調度平臺,實時優化管網壓力與水量分配,確保每一滴水“物盡其用”。太原項目不僅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典范,更以“以水定產、以水定城”的理念,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新路徑。
成都實踐:地埋式+智慧化,基礎設施與城市共生

在成都市雙流區,北控水務以“地埋式再生水廠+地上生態公園”的創新設計,重新定義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價值邊界。成都雙流公興(中電子)再生水廠項目處理規模達10萬噸/日,采用“預處理+AAOA+MBR”雙線工藝,集成SSgo一體化預處理、可調式多點進水AAOA等前沿技術,箱體用地指標低至0.1493平方米/立方米,創國內用地集約化新標桿。
項目突破傳統污水處理廠“鄰避效應”,將生產設施隱藏于地下,地上空間打造為開放式生態綠地公園及科普教育中心,實現“環境友好型”基礎設施與城市界面的有機融合。作為天府生物城與公興片區的核心水處理單元,項目不僅承擔中電子熊貓等企業的工業廢水處理,還服務81萬遠期人口的生活污水治理,成為“產城融合”的紐帶。

在運營層面,北控水務依托自主研發的BE-cloud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全流程自動化運行與區域集約化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測水質、能耗及設備狀態,動態優化處理工藝,使運營效率提升30%以上。這一“智慧水務”模式,不僅為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供支撐,更成為全國地埋式水廠的標桿范例。
再生水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再生動力,具有重大意義。未來,北控水務將持續提升污水處理回收利用能力,推動再生水資源循環利用,以再生水為紐帶,串聯起生態保護、產業升級與城市繁榮,書寫人水和諧、資源永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