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進入兩會時間,來自成都各個區(市)縣的人大代表肩負著全市人民的重托,紛紛“就位”。上午在村里和村民開會討論新一年的特色農業規劃方案,中午出發,奔波60多公里后來到駐地賓館后一刻也沒有休息,繼續修改即將提交的建議。1月31日下午,在市人大代表駐地賓館,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東部新區武廟鎮武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杜紅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作為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今年市兩會,他主要關注城鄉融合,“雖然我們社區在特色農產品培育、村民就近就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農村基礎設施、人才引進、公共服務投入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建議加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來自金堂縣的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正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虎彪同樣關注城鄉融合。在他看來,城鄉融合可以促進數字農業實現科技賦能、產業賦能、人才賦能。今年,虎彪帶來了關于發展數字農業的建議,“用數字化引領建設農業現代產業園,在此背景下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培養農業數字化技術人才。”
城鄉融合有成效 資金、技術等仍存短板

▲杜紅健正在整理他的參會資料
“我們距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成都地鐵三岔站很近,驅車10多分鐘就能到,騎車則需要大約20多分鐘。越來越多的村民在機場和地鐵三岔站附近的產業園區從事保潔、建筑施工等工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談起過去一年所在社區的變化,杜紅健提到許多數字,“我們引入先進技術,引導村民參與土地流轉,采取集約化經營模式種植桃樹,畝產收益有了大幅提升。”
圍繞特色產業發展,武廟社區去年成立了合作社,注冊了商標,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現在正在和天府國際機場溝通,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也在構建網絡銷售體系。”杜紅健透露,除了鄉村特色產業打造外,由于毗鄰機場和東部新區產業園區,城市建設催生服務業發展,給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去年以來,武廟社區已有近20名村民實現就近工作,既獲得了收入,又能照顧家里老人和小孩。
不過,杜紅健也有一些擔憂。他說,社區處于山區、丘陵地帶,基礎設施建設受地形限制,導致水果種植規模上不去,產業發展面臨“天花板”。而要擴大種植規模,勞動力少,技術也跟不上。
深耕農村特色產業,內心“喜憂參半”的還有虎彪。“公司的核心業務有黑山羊和蛋雞養殖,在黑山羊養殖過程中,公司對參與養殖的村民采取‘借羊還羊’的方式,在此過程中向村民教授種養技術,整體提升金堂縣黑山羊養殖水平。”
科技賦能解決了農民養殖黑山羊面臨的技術問題,而銷售渠道如何打開?“他們負責養,我們負責銷售,帶動農民致富。”虎彪說。
虎彪也提到一些發展中的問題,無論是畜牧業還是種植業,隨著產業上規模,數字化平臺建設尤其重要。經過調研發現,成都一些農業領域企業數字化平臺建設力度不夠,尚未實現智慧化運營,導致種植和養殖效率不高。

▲虎彪
“建議增大淺丘地區基建投入力度”
“整個社區50歲以下沒有愿意種田的人。”杜紅健提到社區面臨的這一困局,這意味著,隨著社區水果產業種植規模擴大,種田的人卻相對少了。不過,在杜紅健看來,通過改變傳統耕種模式和技術創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會在尊重社區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持續推動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經營。”
在丘陵地帶進行土地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需要資金投入,武廟社區的情況也是成都不少丘陵、山區地帶農業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相較于平原地區,山區地帶發展特色農業,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平整等工作艱巨,資金投入大,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杜紅健說。
杜紅健分析,農村地區面臨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實則是受種田方式影響,需要打造“新農人”培育體系,建議政府部門加大教育引導,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培育更多懂得現代農業技術的青年人才,為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強化人才培育外,如何吸引人才扎根農村發展?在杜紅健看來,居住環境、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是關鍵。“希望財政加大對農村地區公服領域的投入力度,讓農村涌現更多愿意留下來長期發展的職業農民。”
“建議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現在成都不少農業項目都在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運營效率。”虎彪提到成都農村發展的這一現象。
他介紹,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本地一些數字化農業項目仍停留在圖像拍攝、信息采集等階段,數據積累后,并沒有形成深入的分析,也不能形成大數據預測模型,所以無法為經營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成都數字經濟具有一定優勢,尤其是集聚了大量高校院所,不少學校具備深厚的IT背景。對此,虎彪建議成都加強IT技術和農業農村產業結合,在此背景下,用數字化技術打造農業現代產業園。其中,尤其要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培養更多農業數字化技術人才。

▲數字農業示范基地 資料配圖
事實上,在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發展方面,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市農業重點企業座談會提出,加快構建智慧農業平臺,強化科技賦能。
談及如何用數字化技術打造農業現代產業園,虎彪認為,這需要采取“5G+人工智能”的技術模式在種植業、養殖業領域開發智慧管理系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種業病蟲害監測預報、災害天氣預警全覆蓋;精準控制果樹、蔬菜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施肥噴藥;實現畜禽生產過程全程數據自動監控、采集、預警、計算等,構建起自動化監測體系。”虎彪說,建議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且實現數據儲存板塊落地成都。
有了平臺支撐,還需要農業數字化技術人才。“尤其是要培養既懂農業、又懂IT技術的復合型農業人才。”虎彪提到,這個農業數字化技術人才的維度有很多種,比如專業技術人才、農村電商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