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來水”
不過最近
廣州東部地區不少人遇到一個“怪事”:
“水越喝越渴”
明明是白開水
喝起來卻有著絲絲咸味

在增城新塘鎮一小區一名業主表示,近半個月來,業主群里都有人在說家里的自來水管里流出來的水好像有一股咸味:“不知道是什么,反正也不好說。”味道怪怪的,但又說不出所以然,雖然很多人家中會選擇桶裝水或者安裝過濾器,但不免有所擔憂。“擔心里面不干凈啊,因為家里有小孩。”業主表示。
餐館老板表示,因為店內的用水量比較大,前幾天使用開水機或者水壺燒水,甚至能看見白色的顆粒殘留在容器里,嘗起來就像鹽的味道。“燒完水邊上有白色顆粒,我還摳下來嘗了一下,咸得像鹽一樣。”他說。
據廣州自來水公司介紹,由于受東江流域水流量減少和天文大潮共同影響,東江河水中氯化物含量升高,因此出現“咸潮”現象,不排除廣州東部地區個別用戶家里的自來水“有點咸”。
廣州市新塘水廠、西洲水廠承擔著保障廣州東部地區的供水重任,總設計規模超120萬立方米/日。兩間水廠都以東江流域地表河水為原水,取水源頭毗鄰出海口。
據了解,由于今年廣東持續少雨,主要江河水位比往年同期明顯偏低,其中,東江流域流量較往年同期偏少8成。自2020年秋季以來,廣東東江流域遭遇連旱特枯水情,發生自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流域內新豐江、楓樹壩、白盆珠三大水庫出現建庫以來最小總入庫流量。

(廣州東江)
由于持續干旱,東江上游來水量顯著減少,加上近期天文大潮影響,海水漲潮時倒灌入河,導致河水中氯化物含量升高,出現“咸潮”現象。咸潮(又稱咸潮上溯、鹽水入侵),是一種天然水文現象,它是由太陽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對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當流入大海的淡水河流量不足,受潮汐影響導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體變咸,即形成咸潮。

一般“咸潮”的形成有以下四種原因:
- 流域上游降水少是形成咸潮的主要原因。上游降水少,蓄水少,淡水河流量不足,下游再受海水潮汐影響,易形成咸潮。
- 海平面上升加劇咸潮蔓延。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進一步上溯。
- 濫采河砂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坡度減小,導致咸潮上溯的范圍擴大、次數增多。
- 生產和生活用水急劇增加,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加速咸潮入侵。
咸潮一般發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節,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間出現于河海交匯處,例如長三角、珠三角周邊地區。尤其在天文大潮時,咸潮上溯的情況更為嚴重。至于為什么大家喝水的時候,會感覺自來水變“咸”,是因為水廠的常規凈水工藝無法去除原水中的氯化物,水廠取水口的原水中氯化物含量升高時,相較平時氯化物較低時,自來水口感會有點咸。
略帶“咸味”的自來水
會影響身體健康嗎?會持續多久?
不少人會問:“飲用帶咸味的自來水會影響身體健康嗎?”氯化物是人體中最豐富、作用最廣泛的化合物。一個體重為70公斤的成年人體內約有81.7克的氯化物。從飲用水中攝入的氯化物只占人體總攝入量的一小部分,當原水受咸潮影響,雖然口感上會有一些咸味,但自來水是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略帶“咸味”的自來水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至于這個情況會持續多久,自來水公司也表示:自東江咸潮現象出現后,已迅速啟動抗咸應急預案,通過智慧供水云平臺實施科學供水調度,并利用咸潮間隙期搶淡補水及水廠清水池容積調節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咸潮對供水帶來的影響。其中調水以淡壓咸是調節咸潮的最有效方式,但由于東江流域新豐江、楓樹壩等水庫水位接近死水位,上游徑流的調節作用受到極大限制。為確保出廠水安全達標,短時間內水廠可以利用廠內池體蓄水能力沖淡氯化物含量。但如果東江流域旱情持續、咸潮現象加劇、原水中的氯化物進一步提高,為確保出廠水安全達標,水廠將根據自身調節能力進行減產等措施,有可能影響市民用水。
提倡淋浴,同時在腳下放一個大盆子,接的水可以用來拖地等,同時洗澡的時候不要一直開著水,涂洗浴用品時關掉即可。如果用浴缸,請不要放滿,放1/2完全足夠了。
養成隨手關水龍頭的好習慣。許多人在用水未中斷時,就開門迎客、接電話,往往忘記關掉水龍頭;在洗手、洗臉、刷牙時,喜歡讓水嘩嘩地流著,殊不知這些習慣會浪費大量的水。
定期檢查抽水馬桶、水池、水龍頭或其他水管接頭以及墻壁或地下管路是否有漏水的現象。一個水龍頭一晚上能滴掉五六升水,因而發現有漏水必須馬上報修或索性換個新的節水產品。
洗餐具時,最好先用紙把餐具上的油漬擦去,再用熱水洗一遍,最后用較充分的溫水或冷水沖洗干凈。可以用淘米水洗碗,這樣做比直接用冷水和洗滌劑節省很多水,而且也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洗衣服可以多積一點臟衣服一起扔進洗衣機。因為,洗衣機洗少量衣服時,水位定得太高,衣服在里面漂來漂去,互相之間缺少摩擦,反而洗不干凈,還浪費水。
洗臉水用后可以洗腳,然后沖廁所;家中應預備一個收集廢水的大桶,將洗衣等生活廢水收集起來,用作沖廁、拖地等;用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洗水來澆花、洗車;用養魚的水澆花,還能促進花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