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百錄村,種糧大戶李欣向記者介紹起今年的收成:“用水更方便了,澆地更及時了,今年一畝水稻能產1000多斤,幾百畝地加起來,能比以前多掙好幾萬元!”
可喜的變化源于湖南一項從政府到灌區再到農民的縱深改革。
水價上調,農戶負擔不增,找到平衡點是關鍵
今年5月,水利部召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現場會,推動各地逐步形成穩定的農業水價政策體系。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的湖南,立即對標水利部要求,開展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級試點工作,長沙縣就是試點之一。
翻開長沙縣桐仁橋灌區水費收取記錄本,縣水利局運管科科長熊圣介紹起農業水價的調整歷程:“我們將灌區骨干工程水價定為每立方米8分錢,由縣財政精準補貼。將末級渠系供水價格從每立方米4分錢調整到7分錢,由農戶上交。”
對李欣來說,雖然交的水費上調了3分錢,但改革推動的工程“硬件”和管理“軟件”升級,讓他的種植收益實現了成倍增長,省下來的灌溉用水讓他的水費支出保持總體平衡。
上調的水價既保障了灌區可持續發展和良性運行,又未增加農民種糧負擔,如何找到的平衡點?
桐仁橋灌區管理所所長王瀾給出幾個關鍵詞:用水總量控制、定額分配管理、嚴格成本核算、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和精準補貼機制。
“我們結合多年平均徑流量、歷史供水量等數據確定年均供水量,將灌溉水權分配至各用水主體,根據工程日常管理等費用確定灌區運行維護成本,再科學制定既能補償運行維護費用又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水價。”王瀾說,“目前,調價后的水費還未達到運行成本,后續水價還將逐步調整。”
明確了水權指標,規范了收費標準,不僅讓“按畝收費”的制度成為歷史,還促進了水資源高效利用。“多年來,政府回購我們未使用的水權指標,轉售給自來水廠,2019—2022年已回購水量1336萬立方米。”王瀾說。
從源頭到地頭的水資源高效利用,需突出“精準”二字
11月22日,在長沙縣飄峰灌區改造現場,工人正搶抓冬春水利施工“黃金期”,焊接干管與支管。未來,一根根水管將在地下穿梭,精準連接到田。農民只需打開地頭的閥門,清水便可涌向田間。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改的不只是水價。“我們以省級試點縣建設為契機,對12個灌區一體推進渠道管道化改造,目前已改造近8萬畝,鋪設管道400余公里。”長沙縣水利局規劃計劃科科長彭浩介紹。
用水更便捷,管水更高效。在桐仁橋灌區管理所,熊圣打開運行管理系統,向記者展示如何遠程控制水的“走向”。
“我們在10條支渠都安裝了遠程控制閘門,可以實時控制閘門、水流大小,還能做到定時啟閉。”說罷,熊圣將10公里外高橋支渠上的閘門開度由80%減小為10%,幾秒鐘時間,監控視頻里的閘門便緩緩落下,完成操作指令。
對熊圣來說,“一把鋤頭放水”不僅方便了用水管理,更令他高興的是灌區節水效果顯著提升。
“過去,閘門一開就是十幾天,費時又費水,現在專人管控閘門,放水時間可以縮短40%左右,灌區每年能節水200多萬立方米。”對待管水用水,熊圣算得仔細。
長沙縣還將推行刷卡取水,農戶可在卡中預存水費,實現“隨用隨刷”。彭浩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紅旗灌區新安裝的刷卡用水設備:“這是我們縣打造的試點項目,目標就是要讓灌溉像用自來水一樣方便又精準!”
水費收入穩增長,灌區管理有效能,農民增收得實惠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帶動農民用水方式之變,也牽動灌區管理機制之變。
從前,雙峰縣永豐街道何家村村民何駿馳總是為澆地發愁。“各家的水都是通過一條渠流下來的,到了莊稼需水期,先灌哪兒后灌哪兒誰也不想讓步,總是來回扯皮!”回想起過去用水的日子,何駿馳皺起了眉頭。
讓灌區全面掌握農戶訴求,讓農戶及時了解最新政策,需要一座“聯絡橋”互通有無。農民用水戶協會應運而生。
雙峰縣積極推行“灌區+協會+農戶”的用水管理改革模式,用水戶協會負責管理供水調配、水費計收、渠道維修養護等工作,幫助“小農戶”對接上“大灌區”。
“灌溉管理實行用水申報、按計劃供水、合理調配、分段計量原則……”走進雙峰縣群力灌區管理所,墻上張貼的灌溉管理制度時刻提醒灌區管理人員履職盡責。
“我們灌區管理所對接4個鄉鎮用水管理協會,每個鄉鎮再分別掌握轄區農戶的灌溉需求,全面了解所有農戶的用水情況,確保不漏一戶。”群力灌區管理所所長李柏特介紹。
“用水有保障了,即使去年大旱,地里產量也沒受太大影響。”群力灌區黃田凼村農民用水管理協會主任李常益自身也是種糧大戶,他更能體會水對糧食的重要性。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前,李常益種800畝水稻。“現在,用水管理規范了,我又承包了周圍700畝地,一年種兩季稻也不愁用水!”李常益說。
看著身邊種糧大戶的效益變好了,農民交水費的積極性隨之提高。據李柏特介紹,目前群力灌區水費計收率達92%,其中70%上交水庫管理所,主要用于干支渠維護,30%返還用水戶協會,用于田間工程維修養護。
從長沙縣,到雙峰縣,再到全省,湖南慢慢摸索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牽動的灌區效能之變,從變化中找共性,探索適宜南方豐水糧食灌區的改革模式。今年5—7月,湖南省水利廳廳長羅毅君分批次帶隊深入澧陽平原、西湖等11個灌區,抓關鍵、看本質,找尋解決問題的“關鍵鑰匙”。
“湖南將繼續穩步推進省級試點建設,力爭打造‘以工補農’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的長沙縣模式、社會資本參與灌區‘投建運管’一體化的澧陽平原模式、‘省管+縣管+群管’保障灌區良性運行的歐陽海灌區模式,示范帶動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湖南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