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不久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水周”論壇上,美西方和達賴集團勾結,攻擊抹黑中國青藏高原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他們聲稱,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對下游產生了嚴重后果,比如無法獲得淡水、生態系統受影響、經濟受損等。對此,多名中國水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西方和達賴集團的這套說辭完全是不顧科學的造謠抹黑。近年來,我國青藏高原在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取得巨大成果,還為東南亞等下游國家的防災減災發揮了巨大作用。
航拍西藏林芝市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視覺中國)

“中國水資源開發導致下游受損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近年來,對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成為國際關系和大國博弈中的又一議題,尤其是美西方國家積極介入亞太水資源安全事務,企圖使其成為影響亞太地區事務和制衡中國的重要籌碼。“中國大壩正在摧毀湄公河”“中國在青藏高原的水利項目造成東南亞地區國家缺水”等論調不斷以研究機構“成果”的面目見諸西方媒體。
對于美西方炮制的這些論調,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蔣云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西方造謠抹黑的言論沒有科學依據。首先,青藏高原用水和耗水量少,水質優良,不影響下游國家用水。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年均水資源量合計超過5000億立方米,但用水量不到60億立方米,用水量不到水資源量的1.2%,是世界上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最低的地區之一,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藏南藏西諸河等的水資源基本都流向下游國家。
蔣云鐘介紹說,青藏高原平均降水量遠小于下游國家,下游國家水資源充沛,水利工程建設對下游國家水源、生態、經濟的影響非常小。與此同時,上游水庫調節既能調控徑流減少下游極端洪水災害,又能增強下游河道枯水季節的流量,有利于提高區域極端災害的應對能力,同時提高下游地區的用水保證率。
長江設計集團水利規劃院院長要威持類似觀點。針對“中國大規模的水電開發破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并對下游產生了嚴重后果”等西方炮制的論調,他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青藏高原孕育了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這些河流水量豐富。實際上,目前我國對上述河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還非常低,如瀾滄江開發利用率為3.9%,怒江開發利用率為2.0%,雅魯藏布江開發利用率為1.3%,僅占全流域的0.3%,西南跨界河流整體開發利用率不足3%。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從國家層面立法規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專門法律,該法從法律層面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律明確規定,重大工程建設應當避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遷徙洄游通道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無法避讓的,應當采取修建野生動物通道、遷地保護等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與野生動植物的影響。除保障居民用電和鞏固邊防需要外,禁止在青藏高原新建小水電項目。
此外,在對雅魯藏布江等跨界河流的開發和利用中,中方上游水庫主要用于發電,并不消耗水量。據要威介紹,受季風氣候影響,中國西南地區河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都非常大,由于水庫具有明顯的調豐補枯作用,水電開發后實際上增加了旱季徑流量,減少了汛期洪量,一定程度上對下游是有利的。
“以雅魯藏布江為例,我國境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電開發沒有對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造成不利影響,總體上是有利的。”要威介紹說,在防洪方面,汛期通過我國境內水庫調節作用,將使出境斷面洪峰流量有所減少,對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的防洪有利;在水量方面,雅魯藏布江流域中國境內用水量僅占全流域的0.3%,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影響下游國家和地區取用水,干流梯級電站建設對布拉馬普特拉河沿岸農業灌溉也不會造成不利影響;在水質方面,水庫運行期間不排放污染物,運行不會惡化水質,而且隨著流域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規劃方案的實施,將對河流水質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
要威補充說,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高度重視優先發展水電,認為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水電占全球已開發可再生能源的80%左右,是有利于持續減貧和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能源形式。事實上,大部分工業化國家的水電開發率均較高。“某些媒體炒作的水資源開發導致下游無法獲得淡水、生態系統受影響、經濟受損等說法是本末倒置,根本站不住腳。”
近年來,中國治理保護青藏高原江河湖泊生態的能力明顯提升
在蔣云鐘看來,近年來,中國在青藏高原水資源保護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青藏高原豐富的水資源賦存在深谷處,水低田高,人口居住分散,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水利發展起步晚、起點低、底子薄。中國政府為青藏高原特別是西藏自治區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尤其是在生態保護方面,中國治理保護青藏高原江河湖泊生態的能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河湖長制體系在青藏高原全面建立。”蔣云鐘舉例說,僅西藏自治區就建立了區市縣鄉村五級,1.47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完成586個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及107個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分區分類管控。“清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整治范圍由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農村河湖延伸,河湖健康率為100%。
除此之外,青藏高原水資源的利用率也顯著提高。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持和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全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連續10年完成國家控制年度目標,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10年前分別下降約63%和80%。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同周邊國家的水事合作,與周邊國家建立了相應的合作機制,開展了務實合作,向它們提供了大量支持。中國與周邊國家每年舉行各種級別的磋商,在提供汛期水文數據、交流互訪、應急事件處置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有成效的合作。
“在與湄公河國家的交流和信息分享方面,從1996年開始,中國每年都與湄公河委員會舉行對話會。2002年以來,中國水利部定期向湄委會秘書處提供瀾滄江—湄公河汛期水文資料。2010年,為幫助下游國應對特大旱,中國水利部向湄公河委員會應急提供水文信息,之后在遭遇臺風等多種特殊氣候時,中方多次主動向湄委會通報了上游水庫的調度信息,得到湄委會及有關成員國的高度評價。”要威介紹說。
同時,中國一直保持與湄公河國家的技術合作交流,共同應對洪旱災害。公開報道顯示,2011年泰國、2015年緬甸發生嚴重洪災時,中國政府均應邀派出防洪咨詢專家組,中方專家提出了高水平的咨詢報告,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肯定。
要威介紹說:“2016年和2019年,瀾湄流域發生嚴重干旱,中方在瀾滄江來水減少近20%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保障瀾滄江合理下泄流量,并應下游國家請求實施應急補水126.5億立方米,幫助湄公河國家有力有效應對旱情,實現了大旱之年無大災。”
除和湄公河國家的水事合作,中國與印度也于2007年建立了中印跨境河流專家級機制,開展跨境水資源合作。雙方至今已經召開了14次會議,簽署了《關于加強跨境河流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據專家介紹稱,中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克服巨大困難,在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的高寒山區建設水文站,向印度提供汛期水文資料,妥善處置了2004年西藏朗欽藏布支流發生的堰塞湖堵塞、2008年雅魯藏布江干流山體滑坡及2018年雅江洪水等突發應急事件,為下游防災減災作出的積極貢獻,得到了雙方領導人的認可。
美西方頻頻造謠的背后,是什么用心?
面對這樣的事實,為何美西方依舊頻頻造謠中國青藏高原的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情況?據蔣云鐘觀察,美西方和達賴集團在造謠抹黑我國青藏高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時經常采取如下手段:一是針對中國水電工程發布一些不連續、不準確的衛星遙感監測數據或報告;二是通過資金補助等方式在青藏高原下游國家招募所謂“獨立記者”;三是直接介入湄公河地區事務,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湄公河下游倡議”,破壞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氛圍;四是通過網站、報紙、書籍、電視等發布誤導性、片面性的評論文章或節目,公開挑撥上下游國家關系。
“他們炮制的論調中有很多混淆視聽或謬誤的地方。”蔣云鐘舉例說,西方不斷炒作中國水電開發對流域下游地區造成“負面水文影響”,不顧科學事實,把下游國家遇到的水問題都沒有依據地歸因為上游水電站建設,無端指責中國在上游建壩損害下游國家利益和影響下游水資源供給,聲稱中國限制了上游流量,引發下游國家干旱等等。
在蔣云鐘看來,美西方這么做其背后的用心非常明顯:一是故意制造熱點,通過炒作水資源問題破壞中國與流域下游國家的合作,挑撥國家之間的關系;二是蠱惑、欺騙廣大人民群眾,干擾正常工程建設秩序,影響地區穩定和發展。不過,這些不符合中國和流域國家的共同利益,也無助于水資源問題的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