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到2025年,城市建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運行效率和防風險能力顯著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緩解,基礎設施運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礎設施質量明顯提升,中小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式基本實現綠色轉型,設施整體質量、運行效率和服務管理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增強城市安全韌性能力
規劃指出,統籌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系統編制涵蓋城市交通、水、能源、環境衛生、園林綠化、信息通信、廣播電視等系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完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系統提升城市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城市各類基礎設施的防災、減災、抗災、應急救災能力和極端條件下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快速恢復能力、關鍵部位綜合防護能力。提升交通銜接便捷性和軌道覆蓋通勤出行比例;提高城市道路網密度,提高道路網整體運行效率;完善城鎮老舊小區停車設施,改善道路交通動靜態匹配關系。落實“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構建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行維護、更新等各環節的統籌建設發展機制,促進提升城市的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
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形成區域與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加快基礎設施跨區域共建共享、協調互動,加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統籌規劃建設區域交通、水、能源、環衛、園林、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協同建設區域生態網絡和綠道體系,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以及生態網絡體系,促進城鄉基礎設施的銜接配套建設,提高一體化監管能力。
完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 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圍繞新型城市基礎建設,《規劃》提出,采用自然解決方案,合理確定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規模、結構和布局,提高藍綠空間總量和生態廊道網絡化水平,使城市內外的生態環境有機連接。統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建設,實施城市生態修復。促進城市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慢行網絡,不斷提升綠色出行水平。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推進城市能源系統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發展,增強電網分布式清潔能源接納和儲存能力,以及對清潔供暖等新型終端用電的保障能力,積極發展綠色照明,防治城市光污染。
加快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規劃指出,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區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實現社區智能化管理。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建設市級或區級智慧社區基礎管理平臺,對物業、環境、生活服務和政務服務等相關數據進行有效采集,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數據基礎和應用支撐。實施社區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實現節能減排、智慧供給等高品質要求。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社區延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鼓勵社區建設智能停車、智能快遞柜、智能充電樁、智能燈桿、智能垃圾箱、智慧安防等配套設施,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開展廣播電視服務與智慧社區的融合場景創新應用,推進應急通信保障服務向社區延伸。
業界對于智慧社區的建設標準正逐漸清晰,智能安防、消防監測、環境監測、智慧設施成為了基本配置,在此基礎上建設智能停車、智能充電樁、智能燈桿、智慧安防等配套智慧公共設施,同步推進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的搭建,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活服務需求。
由天防安全自主研發的天通社會視頻資源安全聯網設備,切實符合GA/T 1781-2021標準,并且于2022年初率先通過公安部安全與警用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標準檢測。設備一端連接住宅小區,整合包括安全防范管理平臺、樓宇對講系統、停車庫(場)安全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等社區視頻圖像信息,另一端連接互聯網/專網,將住宅小區的視頻圖像信息簽名加密后,傳輸至相關部門視頻圖像信息接入平臺。通過建全視頻監控這張資源“大網”,助力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智慧化轉型發展,確保“十四五”時期城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