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嘉興6月21日電(記者 胡豐盛)隨著工業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和水環境治理,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在中國經濟發達省份、東部沿海的浙江,數字化如何讓“治水”變“智水”?近日,來自浙江工業大學的留學生尤加(中文名)來到浙江嘉興,跟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通過《洋主播看浙江》系列策劃,以“外國人”視角帶領海內外網友深度探究。
尤加是摩洛哥人,2019年9月來到浙江工業大學留學。初到浙江,他就喜歡上了東方這片神奇的水土。“這里有歷史非常悠久的中國大運河,河水清澈,還經常看到水鳥飛過。在大運河邊上散步,滿眼看出去都是綠色的。”

尤加采訪劉銳 干儒森 攝
也正因為這份特殊的緣分,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鏡頭和網絡,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是如何改善治理水資源的。在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跟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國新聞網浙江分網的聯合策劃下,擔任洋主播的尤加開啟了特殊的“治水之旅”。
據了解,《洋主播看浙江》系列策劃將在國內外多個平臺進行推介,并通過中英法三種語言進行國際傳播,力爭讓全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浙江。
一個個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玻璃器皿,一臺臺“滴滴答答”響著不停地檢測儀器、一個個在后臺不停跳躍的數據……一走進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尤加覺得就像進入了紛繁復雜的化學世界。尤加有些好奇,它們是如何在治水中發揮作用的。
“這些數字是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尤加迫不及待提出問題。
“前方的采樣器把水里的樣品采上來,用速測的電極就可以檢測常見的水質指標,就能看到水質是否有異常。”劉銳告訴尤加,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成為經濟大省后,也曾一度“因水而憂”。
為了讓“水更清”,過去五年,通過院地合作,劉銳帶領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的團隊開發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智慧化運維監管技術,形成了平原河網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技術,為浙江的“精準治水、科學治污”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隨著數字化的展開,農村的污水有了遠程的監管,我在電腦上遠程就可以看到它的運行狀況,并且自動歸納給出統計表,然后給我推送應該優先派人運維的設施。”劉銳說,數字化賦能,讓浙江的“治水”變“智水”。現在,她有一個美麗的愿望,就是希望培養出更多“小馬良”,用科技創新的畫筆,支撐環保的智慧管理和精準施策,把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浙江、嘉興畫得更漂亮。
劉銳告訴尤加,不同國家的產業結構不一樣,環境治理技術和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從側面反映了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理解。
“滿滿一天的行程,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尤加說,在“智水”過程中,科技創新、數字化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希望兩個國家在生態環境上能夠開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共同呵護藍色星球。
“這里的人們像呵護眼睛一樣保護水資源,我在這里感受到中國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尤加說,自己的家鄉摩洛哥和中國一樣,都是非常漂亮的國家。這次學習后,他將把浙江的先進治理經驗帶回家鄉,努力讓家鄉環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