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一項浩大的惠民引水工程,水源地起始于丹江口水庫清泉溝隧洞,輸水線路全長269.34公里,自西向東,一線穿珠,滋潤著廣袤的鄂北大地。
十年九不雨 “鄂北旱包子”盼甘露
3月12日,棗陽市林業局干部王海洋回到興隆鎮柏樹村過周末,他驚喜地發現,已經干涸斷流20多年的西河又有水了。
西河重現水流潺潺的景象源于2月26日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為棗陽再次進行的試調水。記者從棗陽市水利局了解到,過去柏樹村因干旱缺水,許多農民種糧壓力巨大,改種其他農作物,現在丹江水引向西河后,村里計劃恢復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2000年以后,我們這個地方就長期干旱,因為缺水,稻田改成了旱地,收成沒有保障,基本靠天收。”柏樹村種糧大戶張心海介紹,通過流轉,他現在種田400多畝,前些年缺水,干旱的年份都是虧損狀態,去年試通水后,糧食收益達到40多萬元。“丹江水到了后,再遇到干旱年份就不怕缺水減產甚至絕產了,水有保障了,我就敢種甚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了。”張心海說。
在“鄂北旱包子”范圍中,棗陽市處于核心區域,多年來年平均降雨量僅850毫米,基本上是十年九旱。資源型、水質型缺水嚴重,導致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灌溉、工業用水矛盾突出,水已成為制約棗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近年來,氣候復雜多變,干旱災害又呈現頻次加快、范圍擴大、向城區蔓延、損失加重的趨勢,給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和城鄉供水安全帶來很大的困難。
棗陽市水利局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3年,整個鄂北地區發生4年連旱,近千條河流斷流,近500座水庫接近或低于死水位,絕大多數塘堰干涸,大部分機井出水不足。棗陽市受災最嚴重,大部分鄉鎮甚至用拖拉機及塑料水袋遠距離取水。2019年5月開始,棗陽又出現持續2個月的重度干旱,對農業生產和生活供水產生嚴重影響。
水利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棗陽市地處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的連接地段,冷暖氣流快速長驅直入,停留時間短,交匯形成降雨的概率不高。市內6條水系均發源于境內的大洪山余脈和桐柏山余脈,分別向北、向南、向西匯入漢江和淮河。由于地處河流源頭,水量相應就小,且均為季節河,豐水期有徑流,枯水期則斷流,干旱時無水可用。據水利部門2015年統計,棗陽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561立方米,畝均水資源占有量408立方米,而湖北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則為1658立方米,畝均水資源占有量1736立方米,棗陽的這兩項指標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補齊水短板把握城鄉發展命脈
去年以來,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已經向棗陽市進行了數次試通水。今年1月23日,根據年度調水計劃,工程再次向劉橋、羅橋水庫調水200萬立方米,在檢驗棗陽市分水口配套工程的同時,也為棗陽城區二水廠的水源地劉橋水庫補充丹江水。劉橋水庫管理處副處長劉俊介紹,丹江水的注入,極大地改善了劉橋水庫的水源水質,棗陽城區人民在今年春節前已經喝上了優質的丹江水。
來水的這一天,棗陽市七方鎮申沖村許多村民專門來到申莊段明渠護堤上見證清水緩緩流動。他們高興地說,馬上就能喝上丹江水了,莊稼再也不會因為干旱減產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農業的命脈。在長期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棗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著力解決農業灌溉和城鄉供水問題,棗陽難能可貴地保持著傳統農業大市地位牢固不變,并且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市、國家糧食主產縣、全國優質棉基地、全國商品糧基地,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榮譽稱號。然而,缺水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干旱損失大,棗陽持續性穩產高產的壓力劇增。
可以說,棗陽的水利建設歷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防汛抗旱歷史。近年來,棗陽市先后建成沙河—石梯—大黃河水庫連通應急引水工程、沙河—吉河水庫連通應急引水工程和清潭水庫抗旱應急引水工程,一系列水利工程在近年來的應急抗旱中效果顯著,實現了供水快、水損小、無污染的預期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2019年,棗陽市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戶戶飲放心水”的總體目標,全面解決了城鄉飲水問題。
但是,棗陽市每年城鄉用水缺口仍達3億立方米左右,水資源匱乏無疑是棗陽市發展中的一塊短板,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干旱問題,還是要向外找水、開源節流。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啟動,讓棗陽市如沐春風,迎來了徹底解決缺水問題的歷史機遇。
告別苦咸水迎來甘甜“幸福水”
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被國家列入172項重點推進、優先實施的全局性、戰略性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全線自流引水,向沿線的襄陽、隨州、孝感482萬人口、380萬畝耕地供水,從根本上解決鄂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在全長269.34公里的輸水線路中,棗陽境內線路總長56.03公里。工程年總調水量7.7億立方米,其中年均給棗陽分水3.64億立方米,占比達43%。棗陽是全線受益最大的地區,境內共設置七方、劉橋、熊河、吉河、北郊、東郊、華陽河、隨陽等8個分水口,可補充解決棗陽市80萬畝耕地灌溉和60萬人飲用水問題。
據了解,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以城鄉生活、工業供水和唐白河以東地區農業供水為主,通過退還被城市擠占的農業灌溉和生態用水量,極大地改善受水區的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用水條件。
對最大受益地棗陽而言,其綜合效能十分顯著。工程保障范圍涉及大崗坡灌區,石臺寺灌區的小黃河、周橋水庫片,沙石黃灌區的吉河、馬鞍山、北郊水庫片,華陽河灌區,滾河干流中下游,基本解決了棗西、棗中、棗北、棗東14個鎮(區)用水問題,使滾河河道生態補水得到改善。
工程建成運行后,對棗陽市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意義深遠。水利條件的改善,為灌區農業抗御旱災、保證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一年四季用水有了保障,可以大幅度改變和調整現代農業種植結構。通過有效的水利灌溉體系建設,科學調度水源,解決疏通境內水利工程死角“最后一公里”用水問題,提高農業灌溉保證率。
在生活用水上,清澈的丹江水水質優良,由城區自來水公司和沿途大小農村水廠輸送到千家萬戶,讓楊垱、七方、吳店、興隆、隨陽、王城等地群眾告別了長年吃又苦又咸的地下水的歷史,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得以提高。
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一大功效還在于它會有力促進當地生態修復,改善生態環境。過去,由于水資源不足,棗北地下水一直處于過量開采狀態,七方、太平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下水比較豐富的楊垱也飽受超采之苦。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一方面,通過輸水下滲,有效回灌補充地下水;另一方面,減少地下水開采量,使清水充庫入塘進河道,增加水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水質,促進水庫、堰塘、河道的整體水質提升,增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