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完善的農村供水網絡體系
著力構建水源保障體系。始終堅持農村供水規模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全區一盤棋,城鄉統籌、全域規劃,構建完善供水保障網絡。在農村供水水源保障上,始終堅持抓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水源保障網,為全面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提供了強力支撐。目前,涪陵區共建成中小型水庫160座,并將其中水源條件較好的42座水庫劃為飲用水源地,擔負了全區農村76萬人的供水任務,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93 %。特別是通過實施龍潭水利工程,將全區5座中小型水庫通過長滕結瓜方式串聯起來,向涪陵城區和沿線農村約30萬人供水,工程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著力優化供水工程體系。按照建大減小的模式,建成日供水能力1000噸以上規模化水廠30處,并通過規模化水廠擴網等方式,替代村級小水廠和集中供水池。2017年以來,全區小水廠從111處減少到 21處,集中供水水池減少210處,基本形成江南、江北和江東三大片區規模化供水格局,大順鎮等8個鄉鎮街道實現由一個水廠供水全覆蓋。全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部分規模化水廠之間,以及城鄉結合部城市供水主管網與農村供水主管網之間實現相互聯通、互為保障。
建立可持續的供水管理體系
針對農村供水管理點多面廣線長、交通不便、管網漏損嚴重、設施管護不到位、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帶來的供水成本高、可持續發展力不強、供水保障能力提升緩慢等一系列問題,涪陵區采取一系列有力舉措補齊農村供水管理難短板,區人大和區政協通過代表集體建議和議案推動,區政府精心決策部署,區水利、財政、扶貧等部門抓落實,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村供水管理體系,農村供水管理逐步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涪陵區政府在2017年出臺了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方案,目標是通過五年的努力,將日供水能力在100噸以上水廠及供區,由各鄉鎮街道移交或委托給區級供水企業管理,以實現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目前全區有農村供水任務25個鄉鎮街道中,有16個鄉鎮街道已將鄉鎮水廠移交或委托給涪陵區水利供水公司等企業管理,已簽訂協議正在交接過程中的5個,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84%,且上述鄉鎮基本實現自來水全覆蓋。
推行農村供水分級管理。鑒于農村供水面臨的情況比較復雜,凡是通過農村集中供水廠供水的,主要推行分級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責任和權責邊界,調動管水積極性。供水企業以村、社或集中居民居住點為單元,設置供水總表,總表前管理責任為供水企業,總表后責任為各鄉鎮街道和各村;設村級管水員,由村社干部等人員擔任,負責水費收繳和日常維護管理。供水企業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將水費收入25%—30%返還給村,作為人員工資和日常管護經費。
建立運行經費保障機制。針對農村供水虧損嚴重這一實際,通過為多種形式支持和補貼供水企業,促進農村供水良性發展。一是堅持城鄉融合,支持區供水公司通過轉供水等形式向城市供水,每年增收約1000萬元。二是堅持以工補農,鼓勵區水利供水公司向工業企業供水,每年增收約600萬元,平衡農村面上供水虧損;支持惠源水務公司向白濤工業園區供水,每年收入9000萬元,同時承接白濤街道農村供水任務。三是財政補貼,涪陵區財政按農村人口每人每年10元標準,對供水企業進行補貼,2021年補貼金額為150萬元。
強啃農村供水保障硬骨頭
目前,涪陵區仍然面臨農村供水成本高,單村工程供水管理不善等問題,同時江東喀斯特地貌片區的焦石、羅云等鄉鎮,除場鎮以外的村均以水池集中供水為主,凈化消毒設施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為破解這些難題,一是全面推進抄表到戶。目前已有5個鄉鎮全面實現抄表到戶,實現同廠同價,群眾不再分攤主管網漏損成本。二是著力推進農村供水水價改革。目前已完成農村供水成本測算和水價調價聽證等程序,力爭2022年基本實現全區農村供水同一價格。三是推進農村智慧供水。2022年計劃投資1800萬元,在金釵堰水廠(日處理能力1.5萬噸)供區實施智慧供水試點項目,實現“三提一降”(提升行業監管效能、供水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將江東喀斯特片區智慧供水示范區建設項目納入涪陵與三峽集團PPP模式合作項目清單,徹底改變該片區供水條件落后面貌,計劃投資1.5億元,力爭2022年啟動實施。四是完善農村供水管理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制定涪陵區農村供水管理績效評價辦法,評價指標包括水質、供水保障、供水服務、動態監測和信訪處理等7個等方面,評價得分作為對供水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和各鄉鎮街道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管并重推進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建設,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供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