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定西市符川鎮蘭星村村民陳生祿正在灌溉。 趙 梅攝
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 趙 梅
甘肅省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正式通水已經5年多了。這一被稱為“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的重大水利項目,給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隴中大地帶來了哪些改變,經濟日報記者近日來到這片土地一探究竟。
罐罐茶“改了味道”
每天6點多起床,在小電爐上搭上煮茶壺,喝上一口罐罐茶,是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子鎮馬家堡村74歲的杜得永老人幾十年來不曾改變的習慣。
最大的改變是熬罐罐茶的水變了,從苦咸的河水、窖水變成了甘甜的洮河水,擰開水龍頭,清冽的“甜水”就會噴涌而出。
“最早的時候,吃飯用河里的咸水,喝的水是在旁邊挖個沙坑,等沉淀清了就不會那么咸澀。”杜得永說,如果天太旱,蒸發量大,這種水就咸得沒法吃。杜得永老人見證了從吃苦咸河水,到各家各戶都有土水窖,再到上世紀90年代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最終至引洮水入戶到田間地頭的滄桑變遷。
隴中苦瘠甲于天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缺水。“一碗油換不來一碗水”“討面容易討水難,窖中無水是荒年”是隴中地區曾經的真實寫照。
引洮工程是甘肅省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總干渠109.42公里,3條干渠145.58公里,18條支渠214.97公里,2條城市供水專用管線28.43公里。2006年11月,全省人民期盼了近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進入實施階段。2014年12月28日,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水務局供水辦主任賈曄告訴記者,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后,受益區群眾再不用十里八坡去擔水,不但告別了沒水吃的歷史,還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和太陽能熱水器。
“以前燒水壺里結一層厚厚的水垢,現在根本看不到。”定西水務城市供水有限公司巉口經營部經理劉亞軍說,以前地下水硬度在500左右,如今洮河水經凈化車間處理后,控制在100以下。
規劃之初,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覆蓋范圍為安定、隴西、渭源、臨洮、榆中、會寧6縣區,實施過程中增加了隴通、會寧北部、榆中北山、天水市城區等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由規劃之初的154萬人增至305萬人。引洮工程自通水至今,已安全運行2000多天,已經成為沿線城市生活、生產的主力水源,提高了受益區城鄉供水保證率。
城市不再和農田“搶水喝”
初秋時節,走進隴中大地,蓬勃的綠意和豐收的喜悅融為一體。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洮河水來了,解決的不只是群眾吃水問題。
在定西市安定區符川鎮,洮河水從引洮總干渠的渡槽流向田地。符川鎮蘭星村60歲的村民陳廣貴是農民用水者協會會長,他正在為村民陳生祿刷卡放水。“這就是我們農民田里的‘自來水’,想大就大,想關就關!”陳廣貴說,以前是大水漫灌,浪費大、污染大,草籽和垃圾都隨著灌溉沖到了田里,如今的噴灌,管道鋪設到了田間地頭,給他打個電話刷卡開關,不但便捷還安全節水。
“這200畝片區,1萬棵樹,只要設定1萬斤鉀肥,7至8個小時打完就可以了,兩個人就能完成,一個人在機房看機器,另一個人在田間察看滴灌裝置。”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甘富果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志輝說,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后,他們的果園不僅告別了用車拉運黃河水灌溉的歷史,施肥還實行“水肥一體”滴灌方式,不僅節約了用水和人工追肥成本,果樹還能快速進入豐產期。
白銀市會寧縣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劉軍平介紹,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徹底解決了城市用水擠占農業用水的矛盾,增加了保灌面積,有效增強了受益區農業抵御干旱災害的能力,推動了高原夏菜、馬鈴薯、中藥材、青儲飼草、花卉等特色農業和新型農業的蓬勃發展。
新產業因水而生
在洮河水的滋潤下,隴中大地不再為水發愁。令人欣喜的是,他們還靠著洮河水開啟了嶄新篇章。
“以前制1升蒸餾水需要3升水,現在能節省10%至15%!”甘肅扶正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睿舉說,洮河水水質較好,年節水量3000噸左右,制水時各種藥劑使用量也相應減少。
充足的水源和水資源指標,成為招商引資的比較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項目落戶。優質水源還提高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甘肅會寧億源養殖有限公司的牛棚里,奶牛們悠閑地在自動飲水器里飲水。“1頭牛一天需要50公斤至100公斤水,產奶35公斤至40公斤,洮河水污染小、安全性高,加上水質軟,很適合養殖奶牛。”公司副總經理楊永強說。
“下一步,我們將突出引洮工程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加強與地方政府協調配合,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為手段,強化運行管護,引導受益區把水用好,為受益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水資源保障。”甘肅省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天革說。
隨著引洮一期工程的安全運行,“中國藥都”“中國薯都”“中國西部草都”等產業品牌迅速崛起。這一工程不僅解決了305萬人的生活用水,還為隴中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和活力。曾經因為干旱缺水而貧瘠落后的隴中大地,在洮河水滋潤下,產業活了,農民富了,日子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