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2019世界超高清視頻(4K/8K)產業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展人員體驗5G設備。南都記者馬強攝
南都訊 6月3日,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廣東省副省長張虎在國新辦介紹廣東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情況。馬興瑞提到,廣東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事實上,近年來,廣東在產業創新方面已進行了多項布局,根據規劃,5G、4K等技術最晚將在2022年底前惠及大部分廣東老百姓的生活。
2022年底珠三角建成5G寬帶城市群
今年5月,廣東發布的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 2022年)提出,到2020年底,珠三角中心城區5G網絡基本實現連續覆蓋和商用;全省5G基站累計達6萬座,5G個人用戶數達到400萬;5G產值超3000億元;5G示范應用場景超過30個。到2022年底,珠三角建成5G寬帶城市群,粵東粵西粵北主要城區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全省5G基站累計達17萬座,5G個人用戶數達4000萬;5G產值超萬億元;5G示范應用場景超過100個;全省5G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世界領先,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邁入世界前列,形成世界級5G產業集聚區和5G融合應用區。
當前廣東省企業在5G通訊設備、5G芯片、基站天線、基帶芯片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上占有優勢,基站設備產量占全國75%。但是在射頻芯片、光通信芯片、中高頻器件等方面對外依賴度較高。
為此,行動計劃著重提出:一是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面向5G的新型網絡技術、高效傳輸技術、通信芯片,支持企業、科研院所開展6G網絡技術前瞻性研究。二是組建5G領域高水平研發平臺,實施國家和省級重點研發專項,引進5G高端人才,建設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中心)。
為推動5G應用落地,行動計劃重點提出5G +智能制造、智慧農業、超高清視頻、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等八大領域的5G示范應用和重點項目安排。
2022年逾八成家庭可收看4K電視節目
2022年,廣東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計劃超過8000億元,建成3個世界級超高清視頻產業集群,實現全省80%以上家庭可以收看4K電視節目。今年4月廣東省發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 2022年),計劃打造全球超高清視頻產業創新中心、演示展示中心,形成世界級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高地。
行動計劃重點針對廣東省現有的產業發展基礎,主要從“核心關鍵技術和標準研發、重點產品產業化和產業集聚、節目內容供給、網絡傳輸升級改造、行業應用、支撐體系建設”等六方面提出了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在工業和商貿領域,將推進超高清視頻技術在工業可視化的應用等;在安防和交通領域,推動超高清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中的應用,支持超高清視頻技術和產品在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機場碼頭、軌道運輸等場景應用等;在文教和醫療領域,推動超高清視頻與文化、教育、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省內大型醫院聯合龍頭企業開發超高清攝像機、醫學影像顯示設備等醫學儀器等。
觀點
加大基礎研究
粵港澳三地科研經費可互通是關鍵
在昨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介紹了廣東具體布局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南都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廣東省為支持粵港澳三地科技流、人才流互通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科創十二條》),60多個政策點主要涉及支持發展及引入粵港澳三地科技項目、人才等內容。3月27日,廣東再發布《科創十二條》解讀文件及相關配套政策。稅收政策、科研經費互通是政策的最大亮點。
廣東科技政策 基礎研究是支持重點
馬興瑞介紹,廣東要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其中要加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包括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搞關鍵技術攻關和基礎研究,成立了廣東基礎研究的隊伍,開展9大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南都記者梳理此前廣東省發布的科技政策發現,基礎研究均是政策支持重點,粵港澳三地科研經費互通是重要切口。
為推動基礎研究,廣東省曾發文詳細介紹了科研經費互通內容:在明確港澳特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下簡稱港澳機構)可承擔省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并獲得項目經費資助外,要求省財政科技計劃資助港澳機構的科研活動,一般應當公開發布項目指南,明確提出資助方式及鼓勵港澳機構參與申報的領域和方向。
此外,允許項目資金可以直接撥付到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單位。過去,省財政科研項目資金不能直接跨境進行撥付,由項目牽頭單位間接撥付。《科創十二條》出臺后,明確規定,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無論是項目牽頭單位還是參與單位,省財政科研項目資金均可直接跨境撥付到港澳兩地單位賬戶。
分類制定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
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一方面引入港澳和外籍人才,同時也要對內地人才做好管理。如廣東省最新發布的《廣東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方案》顯示,廣東將實行人才分類評價方式,根據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門類、不同崗位類別、不同成長階段人才的特點,分類制定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著重評價其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的能力,提出理論觀點的學理性和原創性,以及成果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等。
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特色在于:國際性、產業化、創新性。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對于中國科技強國具有獨特意義,尤其是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更加意識到“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的重要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題中之義在于,中國不能再走模仿創新、跟隨式創新的道路了,必須要有引領性的創新,我們的產業發展也要擺脫舊有格局,在新興產業上發力,實現“彎道超車”。但科技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必須面向世界、緊跟前沿。因而,國際科創中心必須是開放性很高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國內現階段最符合這一條件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