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2018年以來,安康市水利部門探索出4種農村供水良性運行管理模式,確保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
2018年,漢濱區采取分片設站、統一管理、單獨核算的辦法,一次性解決全額事業編制75人,在區水利局設總站,下設8個片區分站,分站管理34個鎮(辦)及村級供水工程,形成了“全額撥款”的“漢濱模式”;旬陽縣采取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盈虧相補的方式,成立鎮、村供水公司,公司下設3個片區中心站,中心站管理18個集鎮供水水廠,全縣一次性解決66個公益性崗位,每人每年財政補助6000元,其余部分由供水企業解決,形成了“差額補助”的“旬陽模式”;紫陽縣采取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盈虧相補的辦法,縣上成立縣級供水管理站,各鎮成立供水分站,分站人員與縣級供水管理站簽訂聘用合同,工資從水費收入中解決,形成了“自收自支”的“紫陽模式”;漢陰縣經確權登記,將價值400多萬元的供水設施交由民營企業經營,合同租期30年,公司12人管理10個水廠,供水服務范圍涉及3個鎮21個村10所學校50戶企業,共計6萬多人,年度經營收入達到112萬元,實現了市場化經營,形成了“企業租賃”的“漢陰模式”。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安康市規模以上供水工程采用以上4種模式管理的工程共233處,落實管水員1678個,惠及220余萬人。 (記者 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