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 記者鄭超
在管道里汩汩流淌的自來水是否優質,已然成為衡量生活質量的標準之一。安全、純凈、可口,是每個人對自來水的期待。鄭州作為一個先天“缺水”的城市,如何更好地解決“渴”的問題,成為供水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近日,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獲悉,有3個在建水廠取得了節點性進展。龍湖水廠和橋南水廠,已經開工建設;侯寨水廠的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工作已經完成,廠區已具備調試條件,輸水管道正在緊張施工中,配水管道正隨著鼎盛大道道路建設同步推進。
進展
3個在建水廠有了新動態侯寨水廠具備調試條件
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企劃部主任張垚介紹,當前公司有7個水廠投用,分別為柿園水廠、白廟水廠、石佛水廠、東周水廠、劉灣水廠、航空港區第一水廠、羅垌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177萬立方米,供水管網長度4300多公里,注冊用戶134萬戶,供水覆蓋范圍包括鄭州市區、鄭東新區、航空港區,以及滎陽市區等,供水面積達580平方公里,供水服務人口570多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大以來,為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自來水公司對柿園水廠、白廟水廠進行深度水處理改造,先后建成了航空港區第一水廠、劉灣水廠、羅垌水廠3座水廠,正在建設侯寨水廠、橋南水廠、龍湖水廠。
目前,3個在建水廠也有了新動態。龍湖水廠和橋南水廠,已經開工建設。侯寨水廠的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工作已經完成,廠區已具備調試條件。輸水管線正在緊張施工中,配水管道正隨著鼎盛大道道路建設同步推進。
盡管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歇,但供水壓力依然存在。張垚說:“雖然已經建成投用了3座水廠,緩解了市區東南部低壓區的供水壓力,但形勢依然嚴峻,各種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由于長年維持高位運行,個別水廠的生產能力下降;受管網限制,北部惠濟片區、東區部分區域還存在低壓區;水源的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面對各種問題,自來水公司只有加快侯寨水廠、橋南水廠、龍湖水廠建設,打通影響管網優化布局的關鍵節點,才能解決各種矛盾。”
回溯
改革開放40年來柿園水廠5次“升級”
1953年11月28日,鄭州市自來水公司宣告成立。這一年,柿園水廠開工建設的喜訊讓市民奔走相告。建廠初期,雖然困難重重,但在來自全國各地援建者的鼎力相助下,順利實現了水廠建設目標。柿園水廠初期日供水能力為12.5萬立方米,敷設供水管網12.48千米,覆蓋鄭上路、建設路、隴海路、中原路等鄭州主城區。
改革開放40年來,柿園水廠經歷5次“升級”:1979年日供水能力增加至25萬立方米;1981年日供水能力增加至27萬立方米;1999年日供水能力增加至37萬立方米;2013年又完成了深度水處理的全面改造;2016年成功實現了丹江水水源置換。
自從柿園水廠建設開始,鄭州自來水基礎建設在艱難中行進,在奮斗中收獲。白廟水廠、石佛水廠壯大了鄭州市區的供水“拼圖”;東周水廠、航空港區第一水廠與飛速前進的現代化鄭州并肩“賽跑”;而讓鄭州人期盼已久的劉灣水廠,是目前河南省日供水量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制水工廠,與柿園水廠、白廟水廠形成了穩固的“鐵三角”。
壓力
鄭州“先天不足”供水形勢緊張
近幾年來,鄭州城區面積、供水范圍擴大、供水人口持續增加,用水需求也不斷增加,供水形勢也由2010年前的供過于求逐漸演變為供不應求。
隨著航空港區第一水廠、劉灣水廠、羅垌水廠3座水廠的建成投用,南水北調水源成為主力水源,鄭州的日供水能力由設計的101萬立方米提升至177萬立方米。
對于張垚而言,鄭州自來水的發展正經歷著“喜憂參半”的“劇情”。一方面,最近七八年來,鄭州供水能力持續提升,南水北調已占據水源的90%,水質也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他清楚地明白鄭州供水的“先天缺陷”。
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鄭州在用水總量方面顯得底氣不足。他感慨道:“洛陽有小浪底等5個大型水庫,開封被譽為‘北方水城’,而鄭州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在水資源方面沒有優勢。”
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調度中心主任張建煜介紹,今年6月初便進入高峰供水期,出現了季節性供水緊張,夏天高峰供水的日供水量創出145萬立方米的歷史新高,這樣的“驚人”狀態持續多天。
“在2007年和2008年,日最高用水量大概70萬立方米。10年之后,能明顯感覺到城區用水量的大幅攀升,今年日最高供水量已經超過145萬立方米,基本上翻了一番,而且近幾年日均供水量持續增長。”張建煜說,這組數據不僅說明了供水緊張形勢的持續存在,更預示著明年的日供水量將繼續走高。
動作
建設調蓄池把南水留住、用足、用好
經過多年的努力,鄭州形成了多水源供水格局:供水水源以南水北調水為主,以黃河地表水和黃河側滲地下水為補充,以水庫水為備用。
雁過留聲,水過留痕。但鄭州西南高、東北低,對過境水的依賴明顯,讓水留痕已遠遠不夠,把水留住才是目的。張建煜說:“多建調蓄池,并且實現多個水源地的聯合調度,可以充分地把南水北調的水留住、用足、用好。”
目前,已確定羅垌水廠正在建設調蓄池,建成后可以儲存100多萬立方米的丹江水,保證該水廠六天的用水量,這項工程預計明年開工。而航空港區第一水廠的調蓄池已經規劃完畢,劉灣水廠的調蓄池也在謀劃之中。
張建煜舉例說:“2014年,隨著劉灣水廠的建成投運,鄭州東南區域的供水壓力大大緩解。作為鄭州市的主力水廠,高峰日供水量最高達到42萬噸,平常日供水量也有35萬噸左右。如果劉灣水廠調蓄池建成,即便原水供應中斷,靠調蓄池的儲存水量也能維持水廠多日的臨時應急供水。”
未來
龍湖水廠將用上凈水“黑科技”
當市民對水質的要求意識不斷提升,“吃好水”成為剛需時,這個好的標準是什么?
張垚說:“我認為處理到多好都不為過,通過科技手段,讓南水北調的水和黃河水,喝起來是同一個味道,最終實現自來水的同城同質。”
在這個方面,龍湖水廠將率先運用凈水“黑科技”。通過以超濾膜為核心的全流程凈水處理工藝,將進一步提高出廠水質,改善鄭東新區居民的生活用水水平。“超濾膜屬于膜處理工藝,這是一種物理處理方式,與現有的化學方式相比,更加環保。”張垚說。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鄭州市計劃總投資約72.9億元,建設侯寨水廠(一期)、橋南水廠(一期)、龍湖水廠、白沙水廠(一期)、須水水廠(一期)、九龍水廠等6座水廠及羅垌水廠配套調蓄池建設,推進現狀供水管網改造,建設6座供水加壓泵站,建設維修服務站點,建成智慧水務,逐步覆蓋供水服務全產業鏈,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
到“十三五”末,城市日供水能力將提升到230萬立方米,服務面積達到10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達到8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