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五小編整理自《環球表計》千人QQ群研討的微信“6年我盡然賺不回來一只遠傳表錢!”引發大家關注之后,關于手抄和遠傳/機械和智能的爭論從未停止……
上期精彩:6年我盡然賺不回來一只遠傳表錢!
犀利用戶派(以下簡稱“A”):
A:大家還記得供水企業用過的預付費水表吧?國內一家企業貸款2個億全部把普通水表換成了預付費水表。從理論上沒問題,從思想上有創新變革思維,從營銷財務角度分析也對企業百利而無一害,可最終結果呢?全部失敗!最后又換回來,2個億呀,我不知這家供水企業怎么挺過來的,還是廈門供水總公司王杭州總經理說過的一句話,作為供水企業,要選擇性地使用適合企業自身的水表。
滿懷希望派(以下簡稱“B”):
B:外包抄表0.5元/只,人工一天200元計算。一天需要抄400個表,按8小時,工作時間,每小時50個表,大約1分多鐘一個表,不算樓層,不算看表,誰能做到?
A:民用戶1個月只需要抄1次表,每只表0.5元,1個抄表員每個月抄大約8千只,一個月4千的工資。一個月只抄1次表,收一次費,每月需要抄10天,水務公司沒必要知道居民用戶每天水表讀數,只關心月底讀數。我們的表安裝在戶外。抄表員必須到位點一下,再在抄表儀上錄入數字,幾點抄的表都知道。其實你說的每個人抄多少表不是問題。因為之前外包的量每個人是3000只,后來我把人減少了,這樣抄表員工資更高些,以前1個月1千多點,現在可以達到4千。我們城市很多表在一起,不是很分散,北方應該比較分散。
B:那也許可以講的通,不是每個城市的狀況都試用。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才能更好地設計出更適用的產品。
A:另外,我們還根據抄表難度分系數,容易的4角1只,難的6角,根據片區劃分。說出來是讓你們了解實情、了解終端客戶。
前衛保守派(以下簡稱“C”):
C: 北方表在戶內,白天很多家里沒有人。采集系統,準確理解不是為了抄表。當然水、氣、熱主要是抄表。首先要理解公共事業能源管理系統,不是我們理解抄表,解決勞動力問題,當然在中國模式都理解這內涵。舉例,人工抄表無法解決管網少量漏水,及計量儀表計量不準確問題。其一,不是一個時間斷面,偷水,少量漏水都無法知道。當然水是資源,主要是采集結算用,因此目前國內模型,真的不需要大系統采集系統。
A:北方表如果在戶外,冬天要爆表。如果我是管理者,單號用戶單月抄表繳費,雙號用戶雙月抄表繳費!資金流第一個月有影響,后面沒有。我今年還有幾十萬預算,去年就想搞個DMA試點,就是不可行。有聯系的供應商目標只有一個,賣表!
C:本地采集,一個樓道用無線采集所有用戶數據,才算方便,比較適合國內,是早期歐洲模式。抄表員用手抄儀,在樓道口就把樓道內用戶數據全部采集,價格便宜,技術簡單,穩定。無需入戶采集,法國用的是類似M-Bus,或歐洲M-Bus方案也行。10年需要換一次電池。壽命可以做到10–15年,壞了也不需要換表,是扣在表上面,因此不影響計量。這也有應用需求,很多用戶白天沒人。什么NB-IoT都別被忽悠,玩玩可以。就是最簡單,可靠,解決抄表就OK。水行業總體產業鏈是不成熟,水平不夠,別玩高大上的,也別被忽悠。
A:己被忽悠了15萬只水表,15萬只氣表……有家公司直接把數字改成可以條碼狀態,直接掃條碼就抄表完成,完全達到了秒抄。
C:直讀方案據說也很成熟,在加一個無線模塊,用433mhz都可以,幾塊錢,氣表與水表一樣,只讀就可以還不涉及防爆。
A:其實電表是成熟的,國網都用上了預付遠程,我們卻還僅僅遠傳抄。水和氣不成熟,使用起問題大,水表看是簡單,運行復雜,且收入和成本不匹配。
C:你們那幾個行業問題很多,行業問題很多。甲方太分散,沒有真正的專家來凝聚規范。錢是市場規則,如果行業不健康,都是不可持續,不會持續健康發展。我認為這幾個行業弄采集系統還不具備。
B:沒有統一的抄表系統,統一的要求。
C:但目前意義國內就是替代抄表員,更深層的意義在目前國內無法體現。
B:中國智能水表,要普及最少還需要十年......
(未完待續)
機械與智能,手抄與遠傳,永遠都是現階段水行業亙古不變的熱點話題。盡管受NB-IoT 和LoRa種種物聯網風潮影響,但中國龐大的機械水表基數使得這個話題持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小編之前做的水表行業調研問卷中也搜集到了相應數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