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受水區居民生活用水,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庫區和沿線治污環保,應急抗旱排澇……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記者近日從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兩年來,該工程的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日益顯現,僅江蘇就有4500萬畝農田從中受益,工程沿線的城鄉水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
據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東線工程完善了該省原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增強了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揚州、淮安、徐州等7市50個區縣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干旱缺水已經成為每時每刻都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保障包括特大城市在內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證農業生產用水,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是南水北調工程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重要體現。以江蘇為例,2015年,該省境內劉山站、解臺站投入淮北地區抗旱運行,抽水6882萬立方米,為保障地區生產生活、航運和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寶應站、金湖站投入排澇運行,抽水1.8億立方米,緩解里下河地區和寶應湖地區的澇情。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正不斷顯現。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通過東線工程向駱馬湖補水,為保障地區生產生活、航運和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東線水環境治理,提高了區域水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使得工程沿線的城鄉水環境極大改善。譬如,淮安市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原來以臟亂差聞名的“煤都”徐州,也以碧湖、綠地、清水打造成為宜人居住的綠色之城。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據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東線工程完善了該省原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增強了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揚州、淮安、徐州等7市50個區縣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干旱缺水已經成為每時每刻都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保障包括特大城市在內的居民生活用水,保證農業生產用水,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是南水北調工程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重要體現。以江蘇為例,2015年,該省境內劉山站、解臺站投入淮北地區抗旱運行,抽水6882萬立方米,為保障地區生產生活、航運和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寶應站、金湖站投入排澇運行,抽水1.8億立方米,緩解里下河地區和寶應湖地區的澇情。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正不斷顯現。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通過東線工程向駱馬湖補水,為保障地區生產生活、航運和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東線水環境治理,提高了區域水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使得工程沿線的城鄉水環境極大改善。譬如,淮安市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原來以臟亂差聞名的“煤都”徐州,也以碧湖、綠地、清水打造成為宜人居住的綠色之城。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