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退耕綠化、種草禁牧、改旱節水等措施,引導農業生產朝著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2000年以來,全市累計退耕還林還草430多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森林覆蓋率從20.4%增加到37.05%,林草覆蓋率增加到65.8%,有力地推動了生態保護工作的開展。
張家口是首都的天然生態屏障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又是嚴重貧水地區,年均降水量僅400毫米左右,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五分之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面對既要保生態、保水源,又要保農業發展、保農民增收的雙重難題,該市把發展生態農業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科學處理生態與發展的關系。
為解決養畜和生態的矛盾,該市強力實行封育禁牧,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舍飼養殖,積極推廣飼草種植,目前各種飼草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肉牛、肉羊年存欄數保持在57萬頭和226萬只。
針對干旱少雨、地下水不斷下降的問題,該市一方面引導鼓勵農民壓減耗水農業品種,減少玉米、水稻等耗水作物近70萬畝;另一方面推廣張雜谷等耐旱高產優良品種50萬畝。對于耗水嚴重的蔬菜種植,在嚴格控制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種植,壩上蔬菜產區膜下滴灌率接近90%,全市節水灌溉率達到78%,每年減少地下水開采超過1650萬立方米,相當于省出一個西湖的水量。為了管制好地下水開采,該市對新打水井實行縣長一支筆審批。2015年以來,全市遏制住了地下水連年下降勢頭,開始小幅回升。同時,加快實施生物質發電、秸稈肥田、牛糞制沼等一批循環利用項目,最大限度減少了農業廢棄物排放和面源污染。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