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三化、六統一”具體措施是什么呢?
山東省水利廳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徐希進介紹說,
“三化”具體是指:一是耕地灌區化,就是以縣為單位,把所有耕地以灌區為單元進行規劃、投資、建設、管理,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格局;二是灌區節水化,就是在耕地灌區化的基礎上,推廣應用高效節水技術,配套建設節水工程設施,力求把灌區建設成為高效型、生態型、節水型灌區;三是節水長效化,就是在采取節水工程措施的同時,區別不同的工程類別,建立長效管理體制機制,確保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六統一”具體措施指:一是統一規劃布局,就是以縣為單位,根據不同的水源條件和種植結構進行灌區規劃,一縣一張圖,把灌溉工程、除澇設施、節水措施和管護機制一次性規劃到位。二是統一水源配置,就是依據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用水總量“紅線”控制要求,對當地水和外調水、地上水和地下水、再生水等各類水資源統籌配置,確定各個灌區的主導水源和應急水源。三是統一技術標準,就是區別引黃、引河、引庫和井灌區等不同類型灌區的灌溉條件和作物布局,相應采取渠道襯砌、管道輸水、微灌滴灌等節水技術模式,配套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程。四是統一稽查驗收,由政府統一組織質量稽查和竣工驗收,確保每個灌區的建設質量。五是統一管理體制,就是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支渠以上輸配水工程按灌區建立專管機構,落實運行管理責任;支渠以下田間工程推行“三位一體”建管模式,將工程產權和管理使用權移交給用水戶合作組織。六是統一運行調度,就是對竣工驗收的灌區統一制訂相應的灌排運行調度方案和應急預案,確保工程安全、高效運行。
“實踐證明,這條路子符合農田水利規模治理、集中治理、徹底治理的需要,較好地解決了規劃、建設、管理等農田水利工作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引領了全省農田水利又好又快發展。”徐希進表示。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