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長治久安”,不斷彰顯和放大揚州生態特色,揚州將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近期規劃面積為1300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為3100平方公里。揚州市將通過推進生態中心建設等8項重點工程進一步涵養生態,建好江淮生態大走廊。
生態大走廊近期規劃1300平方公里
揚州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市域范圍湖泊、濕地眾多,水網密布、植被豐富,生態基底良好,南水北調工程源頭地處揚州境內。
揚州市高起點規劃,涵養生態。規劃分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其中,近期(2015年—2020年)重點規劃建設淮水歸江水道暨南水北調輸水通道核心保護區域,面積約1300k;遠期目標(2020年—2030年)繼續推進生態大走廊建設,由核心區擴大到規劃控制區,通過實施更大范圍的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最終將淮水歸江水道和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打造成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綠色走廊。
關停輸水廊道兩側污染企業
圍繞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揚州將實施8項重點工程。
首先是生態中心建設工程。按照每個生態中心建設規模不少于10平方公里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科技新城“七河八島”生態中心、寶應湖濕地森林生態中心、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廣陵夾江生態中心、三灣濕地生態中心等生態中心建設。
其次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輸水廊道污染治理工程。對輸水廊道兩側的生態管控區進行全面清理,對污染企業實施關停及生態修復,擴大沿線生活污水處理規模和能力,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
每年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
揚州市將實施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國家良好湖泊建設工程。推進高、邵、寶湖納入國家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實施生態林網和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依托高郵湖、京杭大運河、夾江、三陽河等主要水體,建設水源涵養防護林帶。持續推進“綠楊城郭新揚州”行動計劃,確保每年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同時,揚州市將繼續推進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程。加強生態紅線區域監管能力建設,保持受保護區面積穩定。
到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
根據生態建設規劃,揚州市區實施“調水引流、清水活水”工程。2015年8月底前,實現市區主干河道活水全覆蓋。推進各縣(市)城區主干河道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
揚州市還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有機生態農業建設。此外,實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關停、搬遷市區和各縣(市、區)重污染企業;推進各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園,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80%創成國家或省級生態工業園,20%工業集中區完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認定。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生態大走廊近期規劃1300平方公里
揚州南臨長江、北接淮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市域范圍湖泊、濕地眾多,水網密布、植被豐富,生態基底良好,南水北調工程源頭地處揚州境內。
揚州市高起點規劃,涵養生態。規劃分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其中,近期(2015年—2020年)重點規劃建設淮水歸江水道暨南水北調輸水通道核心保護區域,面積約1300k;遠期目標(2020年—2030年)繼續推進生態大走廊建設,由核心區擴大到規劃控制區,通過實施更大范圍的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最終將淮水歸江水道和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打造成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綠色走廊。
關停輸水廊道兩側污染企業
圍繞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揚州將實施8項重點工程。
首先是生態中心建設工程。按照每個生態中心建設規模不少于10平方公里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科技新城“七河八島”生態中心、寶應湖濕地森林生態中心、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廣陵夾江生態中心、三灣濕地生態中心等生態中心建設。
其次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輸水廊道污染治理工程。對輸水廊道兩側的生態管控區進行全面清理,對污染企業實施關停及生態修復,擴大沿線生活污水處理規模和能力,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
每年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
揚州市將實施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國家良好湖泊建設工程。推進高、邵、寶湖納入國家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實施生態林網和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依托高郵湖、京杭大運河、夾江、三陽河等主要水體,建設水源涵養防護林帶。持續推進“綠楊城郭新揚州”行動計劃,確保每年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同時,揚州市將繼續推進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程。加強生態紅線區域監管能力建設,保持受保護區面積穩定。
到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
根據生態建設規劃,揚州市區實施“調水引流、清水活水”工程。2015年8月底前,實現市區主干河道活水全覆蓋。推進各縣(市)城區主干河道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
揚州市還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有機生態農業建設。此外,實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關停、搬遷市區和各縣(市、區)重污染企業;推進各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園,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80%創成國家或省級生態工業園,20%工業集中區完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認定。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