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黃河之利,寧夏以“塞上江南”的美譽著稱于世,新中國成立后,寧夏的灌溉面積由19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760萬畝,成為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引黃灌區以占自治區46%的耕地生產了70%的糧食,為全區乃至全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統計,2011年,寧夏糧食產量達到358.9萬噸,與全國同步實現“八連增”。
據了解,黃河寧夏段缺少骨干調蓄工程,近40%的骨干建筑物老化損壞嚴重,55%的支斗渠仍屬土渠,中低產田還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亟待提升。南部山區近172座水庫需要除險加固,蓄水供水效益不能正常發揮。據監測預計,正常年份寧夏2015年缺水近5億立方米,2020年缺水達10億立方米。在近期寧夏有效水資源量難以大規模增加的情況下,只有靠用水量占90%的農業節水來解決缺水問題。
吳洪相介紹,首先,將抓緊開展高效節水示范區建設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繼續實施好灌區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百萬畝高標準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等工程,完成全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力爭用5至10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初步構建起境內“南北配置、城鄉統籌、豐枯補給”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其二,要盡快完成寧夏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建設,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進一步落實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功能區監督管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制度,實現水資源管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
其三,堅持將節水型社會建設作為破解寧夏缺水問題的戰略性和根本性措施,以農業節水為重點,加大灌區節水改造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加快形成與節水增效相適應的農田水利節水新技術。
同時,寧夏還將加快水資源優化調配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配合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在特大旱災年,所調水量可以多向農業分配,作為應急水源以增加糧食生產。來源:慧聰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