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邊是缺水,一邊是汛期到來,出現城市“看海”的景象,大量雨水白白流走,這一現狀,今后在昆明將會改變。
昨天上午,昆明啟動201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工作,對“建設海綿城市、促進生態文明”主題進行宣傳。市水務局副局長、市計劃供水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龔詢木介紹,昆明將努力建設“海綿城市”。
什么是“海綿城市”?龔詢木介紹,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地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結合。
海綿城市如何建設?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昆明市從2009年開始就以低影響開發建設理念為指導,因地制宜地開展城市雨水資源利用,為海綿城市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自2009年9月起,昆明出臺規定,要求所有新、改、擴建的城市道路、高架橋、公園、廣場綠地等市政工程項目和民用建筑、工業建筑符合條件的都應同期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截至目前,昆明在工業和民用建筑項目已同期配套建成了100個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雨水綜合利用設施日設計規模約7萬立方米,主要利用下凹式綠地、滲透鋪裝、植草磚、滲排一體化系統、地下建筑頂面與覆土之間的濾水層、雨水收集池、模塊水池及景觀水體等方式對雨水資源進行控制,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等能力。
此外,從2010年5月開始,昆明市在新建和改建道路中開始推行生態道路建設,目前已有20多條道路采用了雨水生態斷面技術與道路同步建設。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