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邕城幸甚——邕江穿城而過,千百年來以其寬廣的胸懷、甘甜的乳汁,哺育兩岸壯鄉兒女生生不息。
80年前,一座水廠誕生于邕江之濱,從此開啟了南寧自來水的發展歷史。從肩挑手提到清泉自來,供水管網從樹枝狀到環網狀,從330立方米的全市日供水能力到139萬立方米,從水源自凈到一座座污水處理廠的矗立……每一個細節、每一次變化無不書寫著南寧市水務事業的發展史。
從肩挑手提到清泉自來
邕江河水潤澤千家萬戶
歷史的車輪滾動到今天,取水用水對于人類來說不再是難事。在南寧,無論是住在城里還是身處郊區的居民,只需輕輕擰動水龍頭,就有白花花的自來水沖出來,便利自然不必多說。同時,南寧還大力推廣給排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引入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嚴密的水質“三級檢測”制度,水質檢測能力由原來的65項增加到218項,自來水水質綜合合格率優于國家標準。
位于江南區的三津水廠是一座具有南方園林特色的廠區,也是一座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水廠。與其他水廠一樣,三津水廠以邕江水作為水源,一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為20萬噸,輻射范圍為沙井大道、五一路、大學西路、白沙大道部分路段并經南站西加壓站,送往壯錦大道和經開區等片區。自來水廠于現代人類而言,為何如此重要?從制水過程和水質監測環節便可窺一斑。
三津水廠廠長黃莉介紹,邕江水源進入廠區后,需要先加入絮凝劑進行混合,把邕江原水中含有的懸浮物等雜質絮凝成團,再經過沉淀池沉淀,此時原水中的大部分雜質基本可以去除,然后再進入濾池進行過濾。過濾后的水加入消毒劑進行消毒,經檢測水質達標后,通過送水泵房進入千家萬戶。“水質方面市民完全不必擔心,因為公司執行三級水質檢測制度。”黃莉說,所謂一級檢測,就是水廠生產運行班組的水質檢測;二級檢測就是在水廠配備的化驗室里,對水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最后到達公司級的中心化驗室,對整個制水流程各個工藝上的水質情況進行檢測,完全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標準后,才會被允許“放行”。三津水廠既不是南寧市最早的水廠,也不是最大的水廠,但其生產全過程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現場手動控制、單元集中控制和全廠自動控制的“三級控制”,達到無人值守運行,生產自動化水平在廣西區內領先。
回顧南寧供水業80年發展史,從上世紀30年代的肩挑手提,到1934年第一座自來水廠翻開邕城供水歷史的首頁,再到凌鐵、西郊、中堯、河南、陳村、三津等8座水廠陸續拔地而起,邕江河水化作涓涓清泉潤澤千家萬戶。
從樹枝狀到環網狀
供水管網四通八達
如果把水廠比作心臟,那么供水管網就如同輸送血液的血管,這些管網不僅要多,還得四通八達,如此方可滿足城市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
1934年,水廠建成時,全市供水管道只有3條,總長度6000多米。直至1949年,全市管網總長度只有約21公里,供水覆蓋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由于歷史的原因,上世紀80年代末,全市自來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為徹底解決城市供水“歷史欠賬”問題,我市根據“城市建設,供水先行”的原則,加快供水管網建設步伐。1978年,為解決江北供水不足問題,敷設了第一條過江管道,管徑800毫米,全長3700米,由此拉開了“南水北調”工程。至2003年,共敷設6條過江管道,最大管網1000毫米。1988年,全面開展管道連通工程,將各水廠的供水管線全部連通,逐步使全市管網由簡單的樹枝狀變為環網狀,供水區域也大幅度向城市四周輻射。
管道敷設好了,但如長堽路、望州嶺等地勢較高的地段水怎么過去?這自然就需要建設供水加壓站。為擴大城市供水范圍,提高供水服務壓力,滿足偏遠區域、高地區域以及特大用戶的用水,自1964年至2013年間,我市先后興建了虎邱供水加壓站、埌東供水加壓站、東盟商務區供水加壓站、南站西供水加壓站等10座加壓站,有效地保障了自來水經四通八達的管網以“夠猛”的態勢進入市民家庭。如今,全市日供水能力已從最初的330立方米,迅速發展為139萬立方米,供水范圍覆蓋到南寧六城區,出廠水質和管網水質綜合合格率連續多年都在99.68%以上,一直保持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前列。綠城水務管養的供水管道長度達2600公里,最大管徑1800毫米,用水普及率達到100%,進一步滿足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用水需求。“管網四通八達讓市民用水不再受限,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水廠某日的供水量沒那么大,其他水廠的供水也會自動補給過去,再加上加壓站的不斷增建,市民會發現現在水壓小、停水等現象越來越少。”黃莉說。
從水自凈到人工育菌
污水處理保邕城碧水藍天
水有自凈能力,但隨著人類不斷繁衍生息,居住范圍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水的自凈速度遠遠跟不上被污染的速度,隨著而來的就是居住環境的每況愈下。在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還沒有面世之前,上世紀90年代初,我市水環境狀態就很不理想:城市生活污水未經過處理就通過污水溝、渠道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作為改善水環境和人居環境、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重要工程,污水處理項目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加大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在此背景下,全市第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埌東污水處理廠于2000年正式建成運行。“從一期工程到三期工程,基本上代表了我市污水處理廠的發展進程,占地越來越小,用的設備越來越先進,所達到的排放標準也越來越高。”埌東污水處理廠廠長丘梅說。
埌東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運用了傳統活性污泥法,占地面積約130畝;二期工程占地面積只有95.13畝,運用了微曝氧化溝工藝;三期工程在原來一期工程的用地范圍內建設,占地面積更小,工藝方面采取了改良SBR。目前,埌東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為30萬噸,服務面積約55平方公里,很好地保護了城市內湖——南湖。“其實,污水處理廠就是通過人工培養細菌,凈化污水的一個過程。”丘梅說。處理過程中既有物理方式也有生物方式,如污水進入生化池之前,先用粗細格柵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垃圾、較大顆粒物質;又如在活性污泥中,培養生物菌消耗掉生活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最后使其凈化。
雖說埌東片區、南湖片區以及七一總渠等大量的生活污水都聚集在此等待處理,但在廠區內幾乎聞不到什么臭氣味,這是因為埌東污水處理廠是廣西108座污水處理廠中唯一有除臭設備的兩座之一,另外一座則是日處理能力為48萬噸的江南污水處理廠。除此之外,武鳴、橫縣、賓陽、上林、馬山等市屬五縣5座污水處理廠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南寧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8萬立方米,有效地保護了綠城的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