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將于今年汛期后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的水污染防治保護工作目前取得階段性進展,其水質總體良好,取水口水質達到了地表水二類標準,基本符合通水水質要求。
中國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在本屆年會上,劉寧表示,中國已經建立完善水源地保護規劃和區劃體系,確定全國大型飲用水水源地及調水工程水源保護區804個,區劃河長1.7萬公里,區劃湖庫面積1.08萬平方公里,明確了這些重要水域的水質保護目標。
據《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中國已經開展了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十二五”以來,中國新增供水能力約150億立方米,有力支撐了城鎮化發展。
劉寧告訴記者,今年中國已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著力構建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強化水資源水環境剛性約束。國務院批復了“十二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水污染事件。
“總體來看,中國城市飲水水源,尤其是大城市飲水水源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劉寧說,中國的水污染形勢仍很嚴峻,入河廢污水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工業污染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湖庫型水源地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
據記者了解,由于大量重工業項目布設在大江大河沿岸,直接威脅著飲水水源安全。近幾年來,全國各級別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
北京林學會秘書長王小平博士告訴記者,“水污染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至3%,間接損失則更大。”
“飲水安全是生態文明的底線,水源保護是飲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嚴防死守。”劉寧對記者表示,“地方人民政府是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的責任主體,要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嚴格問責。”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副院長、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教授認為:“應從源頭和全過程嚴格控制水源污染,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倡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規范工業園區式的集約化生產,增產不增污。”
“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級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水資源問題和城市水源地保護問題,從政策、財政、人力和物力等各個方面采取措施解決。”全球水伙伴中國委員會秘書長鄭如剛對記者說。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污水廠建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治理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中央解決華北地區特別是首都缺水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工程自2003年12月啟動,歷經十年建設于去年底實現全線貫通,預計今年汛期過后將正式通水。
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取得階段性進展。至今年,南水北調水源區涉及的河南、湖北和陜西三地43個縣(區、市)的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建成。目前,三地正在推進影響區重點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建設。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環保司副司長范治暉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保護好水源地水質,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國家在丹江口庫區周邊各縣及上游省轄市大力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開展重點企業污染源治理,成效顯著。
“這些年國家和水源區各地治污力度很大,丹江口水庫水質不斷好轉,這幾年一直保持在二類水標準,有時還是一類水,已經達到調水需要。”范治暉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2006年,國務院批復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水源區各地著力治理污水垃圾處理,“十一五”期間,初步解決了水源區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從2012年起,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安排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水質監測、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十類445個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至今年3月,已建和在建項目達251個,項目投資82.3億元。計劃到“十二五”末,將實現全部縣和重點鄉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
據記者了解,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良好,取水口水質達到了地表水二類標準。不過,曾長期擔任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的張基堯提醒,一定不能放松警惕、盲目樂觀。“總體良好并不是處處良好,當前達標也并不意味著長期達標。一朝污染易,治理百年難,一旦丹江口水庫被污染,治理將極其困難。必須汲取太湖、滇池污染治理的教訓,采取標本兼治、立足長遠、扶持與限制相結合、調水區與受水區相協調、經濟發展與水源地保護相統一的方式,做好水源地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