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高家溝村不遠的低坡上,一片郁郁蔥蔥的美人蕉格外醒目。美麗的風景下面,通過地下管網收集的村莊生活污水,由美人蕉發達的根系,分解其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這是當地政府正廣泛推廣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湖北省丹江口市環保局副局長魏慶九介紹說,污水自流到這一系統后,先經過調節池、沉沙池、厭氧池進行預處理,再由美人蕉、菖蒲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質。這種“輕巧”的水污染處理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人口散居帶來的污染威脅。
高家溝村地處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與此類似的人工濕地在水源地湖北境內達283個。為緩解中國北方多個省市的水資源短缺,中國當前正在加緊建設南水北調這個世界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
這項工程分為東線和中線,為確保水質能夠達到調水要求,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編制,需要重點進行水污染防治的中線水源地區域包括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的漢江流域,涉及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的43個縣市區,區域內人口為1500萬人。
2006年,國務院13個部門和鄂豫陜三省確立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開始共同應對水源區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
環保部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為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湖北、河南和陜西三省在丹江口水庫上游關停造紙、化工、制藥、釀造、電鍍、礦產加工等重污染企業1000多家。同時,中國還在這一區域投資60.9億元,防治水質污染和防止水土流失,并先后建設污水處理廠18個,垃圾處理場9個,實施40個工業企業點源治理,完成697條小流域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4萬平方公里。5年間,水源區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0%左右,氨氮排放量減少11%左右。
截至2011年,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水量達到2.07億立方米,較2007年增長2.57倍;設施運行負荷由2007年的64%提高到2011年75%,接近全國79%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日前召開的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表示,雖然“十一五”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顯著,但從現狀看,當前水質與規劃目標還存在差距。
根據8月的水質監測結果,丹江口水庫水質雖然穩定達到類,但在48個監測斷面中,不達標斷面仍有9個,占18.8%;此外,水源區農業人口有1000多萬,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1-2%。
大量農藥化肥隨雨水沖刷或水土流失進入河道水庫,造成水庫水體氮、磷含量居高不下。今年9月水庫總氮含量指標再創新高,達到五類水質標準。
中國政府的調水原則是“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中線工程將于2014年實現向北方供水,如何確保清水北調變得越來越緊迫。
今年6月,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對水源地的水質保護提出更高目標。2015年末,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類,直接入庫的主要支流不低于類,入庫河流全部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土流失累計治理面積6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50%以上。
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十二五”期間,十大類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表示,今后的重點是將針對不達標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盡快改善水質,確保實現一庫清水送北京。
“這是當地政府正廣泛推廣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湖北省丹江口市環保局副局長魏慶九介紹說,污水自流到這一系統后,先經過調節池、沉沙池、厭氧池進行預處理,再由美人蕉、菖蒲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質。這種“輕巧”的水污染處理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人口散居帶來的污染威脅。
高家溝村地處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與此類似的人工濕地在水源地湖北境內達283個。為緩解中國北方多個省市的水資源短缺,中國當前正在加緊建設南水北調這個世界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
這項工程分為東線和中線,為確保水質能夠達到調水要求,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編制,需要重點進行水污染防治的中線水源地區域包括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的漢江流域,涉及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的43個縣市區,區域內人口為1500萬人。
2006年,國務院13個部門和鄂豫陜三省確立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開始共同應對水源區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
環保部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為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湖北、河南和陜西三省在丹江口水庫上游關停造紙、化工、制藥、釀造、電鍍、礦產加工等重污染企業1000多家。同時,中國還在這一區域投資60.9億元,防治水質污染和防止水土流失,并先后建設污水處理廠18個,垃圾處理場9個,實施40個工業企業點源治理,完成697條小流域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4萬平方公里。5年間,水源區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0%左右,氨氮排放量減少11%左右。
截至2011年,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水量達到2.07億立方米,較2007年增長2.57倍;設施運行負荷由2007年的64%提高到2011年75%,接近全國79%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日前召開的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表示,雖然“十一五”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效顯著,但從現狀看,當前水質與規劃目標還存在差距。
根據8月的水質監測結果,丹江口水庫水質雖然穩定達到類,但在48個監測斷面中,不達標斷面仍有9個,占18.8%;此外,水源區農業人口有1000多萬,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1-2%。
大量農藥化肥隨雨水沖刷或水土流失進入河道水庫,造成水庫水體氮、磷含量居高不下。今年9月水庫總氮含量指標再創新高,達到五類水質標準。
中國政府的調水原則是“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中線工程將于2014年實現向北方供水,如何確保清水北調變得越來越緊迫。
今年6月,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對水源地的水質保護提出更高目標。2015年末,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類,直接入庫的主要支流不低于類,入庫河流全部達到水功能區目標;水土流失累計治理面積6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50%以上。
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十二五”期間,十大類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表示,今后的重點是將針對不達標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盡快改善水質,確保實現一庫清水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