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超過3億農村居民沒有安全的飲用水,城市地區數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受污染,水危機導致的損失已經占到中國GDP的約2.3%。——世界銀行《解決中國的水稀缺:關于水資源管理若干問題的建議》報告
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個城市長期受缺水困擾。——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程曉冰
2010年開春,缺水與水安全相伴而生。
占我國總用水量的63%左右的農田灌溉用水首先出現重大危機,截至4月9日,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1.01億畝,占全國的84%,作物受旱7907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2197萬畝;有2088萬人、136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抗旱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與此同時,水污染也在加劇。國家審計署3月底稱:“2006年至2008年,103個縣123.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截至2008年底,審計抽查72個縣的農村學校中,飲水達不到國家規定標準的占35%。”
種種跡象警示,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的水資源危機。水危機下,人們該如何用水?
農業:大戶如何節水
這次西南干旱,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
水利部的調查顯示,我國農田灌溉用水量占我國總用水量的63%左右,達3500億~3600億立方米,而整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0%,這一比例在西北等缺水地區甚至達到80%以上。
農業用水遠高于工業和生活用水所占的比例。但這遠遠不夠用。
我國全部耕地中只有40%能夠確保灌溉,全國正常年份農業缺水量達300億立方米(全國總缺水量為近400億立方米),其中“十五”期間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有關資料顯示,每年農業因缺水造成的損失超過1500億元。
農業用水量大是事實,但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也是事實。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甘肅省民勤縣采訪時就曾注意到,那里所有的村都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澆地。水源只有一個:地下水。
由于抽取地下水不要錢,農民只需支付少量的電費就行。而民勤正是我國目前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
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節水灌溉首席專家邱為鐸告訴記者,我國現有有效灌溉面積8.1億畝,98%仍然采用古老的漫灌技術。由于技術落后,斗渠以上的輸水渠道損失的水量占灌溉總用水量的60%,加上田間渠道的輸水損失和田間深層滲漏損失,浪費的水資源高達灌溉用水量的70%,說明灌溉不僅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最大的一個領域。
“面對嚴重的水資源危機,大力進行節水無疑是最為科學、也最為經濟的戰略選擇。”今年“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一份《關于從戰略高度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建議》認為,應把節水特別是農業節水置于國家戰略高度給予更多重視。
這份建議說,從糧食安全角度考慮,2030年我國糧食總需求將達到7億噸左右,即未來20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要增長40%,這必將進一步加大農業用水的供需矛盾,從保障糧食安全的高度來看,農業用水高效、節約勢在必行。
專家測算,相對于工業和生活節水而言,農業節水潛力巨大。當前,全國農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數只有0.46,遠低于發達國家0.7~0.8的水平,如果能提高到0.55,每年就可實現節水達300億立方米。
九三學社的這份建議提出,應成立國家節水農業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規劃的制定、推進和執行監督等相關工作。制定節水農業的標準和指標體系,結合國家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并根據區域特點對各地的節水農業模式加以規劃和指導。
“三層次水權市場”也是該建議的核心內容,即首先在農村建立水權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節水積極性。其次在地方建立水權市場,促進城鄉統籌,優化水資源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的合理配置。最后建立全國性水權與耕地占補交易聯動的市場機制,促進東中西合作、南北互動,實現水資源和耕地在區域間的優化配置。
“即使全國性的,或者大規模的水權市場還不能馬上建立,至少應將國家農業用水的暗補變為明補,采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提高農民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建議說。
城市用水:重在價格
汽車從上海城駛出,滬寧高速公路連接著蘇州、無錫、常州和南京幾個重點城市。一路上,你很難分辨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鄉村。
快速擴張的城市,已經將這一魚米之鄉鋪成了一張由高樓大廈和密集公路網組成的“城市大餅”。
4月6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王凱曾向記者展示了近30年來太湖流域城市擴張變化地圖,隨著大大小小城市、鄉鎮的擴張,地圖上的紅色區域(代表城市)越來密集、越來越紅。而被城市所包圍的太湖也失去了以往的翠綠色,變得暗淡無光。
城市迅速變大,人口持續增加,水資源壓力日趨加大。以上海為例,2000年以來,上海城市供水量每年以20萬立方米/日以上速度遞增,夏季高峰用水連年突破歷史紀錄。目前,全市最大日供水量已突破970萬立方米。
“按此速度,上海將很快成為中國首個日供水量超過千萬立方米的城市。”九三學社一份《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水資源影響的建議》說。
而城市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樣不高,用水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介紹,我國目前水資源緊缺與浪費現象并存,問題在于水價的形成機制上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
水資源費征收不到位,造成水資源的價值補償不足。目前還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沒有征收水資源費。對這些地區來說,國家事實上并未獲得水資源的所有權。
供水成本不實的問題依然遠未解決。如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管網漏失、水管單位人員超編、成本分攤不合理、折舊提成、盲目建設等原因導致的不合理成本,至今仍未有相應的有效解決辦法,使消費者承擔著不應承擔的重負。
水價未能反映供水成本的變動,水價偏低導致供水行業虧損進而影響供水安全。城市供水服務過去長期以一種低價的福利形式存在,目前國內平均水費支出只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左右(國際上一般在3%左右),水價沒有體現供水服務應有的“水質”價值。由于水價過低,致使供水經營者也只能是保證最基本的福利性供水服務,水質問題被長期忽視,也導致了供水行業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
在水價定價辦法方面也存在問題。由于成本信息不對稱,難以對供水企業的成本進行必要的約束,政府對供水價格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與企業間的討價還價。
“目前的價格形成機制,形成了供水服務進入低質低價的怪圈。”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解釋說,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重點關注了供水服務的合法性成本問題,沒有優質優價的空間,難以適應目前供水服務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難以應對原水水質惡化的需要。而且以企業合法性成本作為定價依據的做法,不能鼓勵服務企業提高效率。
傅濤認為,需要修訂原來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定價原則,逐漸改變按照企業合法性成本為基數的成本監審模式,形成以行業平均成本為定價成本的成本監審模式,鼓勵企業提高服務效率。
除了價格因素之外,九三學社認為,采取節水技術以降低各領域的用水量,是緩解水資源壓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城市建設中預留部分土地作為雨水、中水的儲存用地,如天然洼地、公園的河湖等。可在城區低洼地帶、河道附近等規劃建設大面積下凹式綠地,除了可以蓄積部分雨水外,還可以減少進入城市排水系統和河道的雨水徑流。發揮有限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汛期洪水、雨水等,利用多余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不同用途分質供水,減輕水源地壓力。
在4月2日召開的“2010(第八屆)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程曉冰透露,正在制訂的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將污染回用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范疇。他說,國家確定的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率要達到8.5%,2015年要達到10%。
猛藥治污 排放標準行將提高
中國最大的環境污染就是水污染,而許多水危機,實際上是水質性危機。
4月9日,2010年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正式啟動。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全力整治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遏制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勢頭,進一步加大對污染減排重點行業的監管力度。
在2009年環保專項行動中,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242萬余人次,檢查企業98萬多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問題1萬余件,掛牌督辦2587件,其中取締關閉企業744家,停產治理企業841家,限期治理企業810家,119名責任人被依法追究責任。在重金屬污染企業檢查、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監管、鋼鐵行業環境整治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除了嚴格的監管和處罰之外,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嘗試用市場手段解決水污染問題。前不久,江蘇省環保廳印發《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排放指標申購核定暫行辦法》,正式推行太湖流域排污權交易,并確定到年底,5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入湖河流水質全年月均值劣V類的數量下降到2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總氮、總磷入湖總量比上年下降5%。
“解決潛在的水危機,要求中國改革和加強其水資源管理體制。”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認為,與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戰略相適應,改革的重點需要明確政府、社會和市場的角色和相互關系,提高水資源管理機構的效率和效能,盡可能采用基于市場的管理手段。
這些管理手段包括加強水權管理,建立水市場;提高供水定價的效率和公平性;通過以市場為導向的生態補償手段保護流域生態系統等。
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國家也正在制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在“2010(第八屆)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吳舜澤透露,根據初步確定的時間表,專家組已經成立了文件起草小組,今年6月專家組將拿出相關報告并提交國務院,12月國務院有望出臺規范性的規劃意見。
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等與綠色工業、建筑和交通相關的產業。據了解,這一規劃將有助于強化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拓寬投融資渠道,規范產業標準體系,提高企業科技水平,落實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完善污水、垃圾收費機制等。
吳舜澤透露,“十二五”期間,除二氧化硫(SO2)和化學需氧量(COD)外,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也將納入總量控制。
據介紹,目前我國針對不同行業已經有了十幾個水質標準。在水源地方面,2008年環保部要求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監測和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監督要做109項分析;在供水方面,從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的飲用水水質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對記者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提高水污染排放標準,推進污染治理,這也將為水處理行業帶來新的商機。
清華大學環境政策與管理系富布萊特研究學者胡羽莎近日表示,水資源對于中國的社會穩定、經濟增長、糧食安全以及公共衛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資源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因此,中國政府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扶持保護本土先進的水處理設備制造企業和技術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