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技術前沿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前沿 » 行業法規
 
行業法規

《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發布!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8-10  來源:地下管網  瀏覽次數:1499
 

8月7日,天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于印發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提升污水處理能力。主城區新擴建津沽、張貴莊、北部新區3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2萬噸/日。推進重點區域污水處理廠管網聯通,實現污水處理廠之間水量科學調劑,合理控制運行負荷率。推動城鎮污水管網改造。實施老舊污水管網提升改造,修復改建體院北道、環湖中路、吳家窯大街及圍堤道、西園道等污水管道。通過采取合流制改造、管網混接錯接改造、增設截留調蓄設施等措施,降低合流制溢流污染。開展排水管渠調查和檢測,加大雨污水管網混接點改造力度。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70%。完善污泥處理處置系統。積極打造污泥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新建賽泓等一批污泥處置項目,新增處置能力500噸/日,到202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不低于97%。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堅持源頭減量、因地制宜的原則,設置簡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裝置,合理布局、規范配置住宅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質量,確保有害垃圾單獨投放,推進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開。建設城鄉統籌的垃圾運輸體系。按照運距合理、布局均衡的原則,科學選址建設垃圾轉運站,對既有各類垃圾轉運站進行提升改造,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加強生活垃圾產生單位與生活垃圾清運單位之間的無縫銜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

《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市發展改革委

2023年8月7日

天津市“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

城市基礎設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防范安全風險的重要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為進一步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服務和保障城市高質量發展,依據《“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環境和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天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新發展理念,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城市路網體系日趨完善。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建成,外環線東北部調整線、志成道延長線實現通車,建成津漢立交、洞庭路立交、泰興路立交、芥園道立交等一批重要交通節點工程,快速路輻射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城市主次干路系統建設加快,建成臺兒莊南路、光榮道、雪蓮路等市政及配套道路200余條。慢行交通環境持續改善,津城核心區慢行空間平均通行寬度增加2.5米。

軌道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建成地鐵5、6號線和1號線東延線,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92公里,累計運營里程達到231公里,基本形成覆蓋中心城區主要居住區、商業區和交通樞紐,聯通津濱雙城的網絡化運營格局。津城核心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地鐵站與公交站平均換乘距離縮短70米。

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南水北調中線、引灤雙水源供水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用水普及率達到100%。構建國產氣、進口氣相結合,管道氣和液化天然氣(LNG)相結合的多氣源、多方向供氣格局,燃氣供應設施實現建成區全覆蓋。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9.9%。實施供水、排水、供熱、燃氣等老舊管網改造,消除一批積水點,市政設施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形成“兩通道一落點”特高壓電網格局,外受電能力不斷提高。電網結構不斷增強,供電可靠率達到99.932%。移動寬帶、固定寬帶用戶數顯著提升,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等地區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全覆蓋。

美麗天津建設邁出重要步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871”重大生態工程,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占比超過65%。公園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59%,綠地率34.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31平方米。全面完成中心城區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42%,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2%。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電源結構持續優化,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34.6%。提前完成既定燃煤供熱鍋爐改燃并網及禁燃區外35噸/時以上燃煤供熱鍋爐“超凈排放”改造提升任務。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解放南路、中新天津生態城兩個試點片區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

同時,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市城市基礎設施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部分區域路網結構仍有待優化,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不高,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仍然存在合流制區域;城市內澇需持續治理,排水設施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存量設施超期服役;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及城市綠道密度仍較低,綠地分布不均勻,津城核心區綠地面積偏少;燃氣等老舊管網改造任務依然艱巨,上述問題需要用力加以解決。

(二)發展環境

“十四五”期間,天津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前所未遇的風險和挑戰,也擁有贏得主動、開創新局的機遇和優勢。

1.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需要。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施工藍圖”,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整體協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十四五”時期,以建設高質量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目標,從增量建設為主轉向存量提質增效與增量結構調整并重,響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需要統籌系統與局部、增量與存量、建設與管理、灰色與綠色、傳統與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2.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新時期新的發展形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形成雙城發展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提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需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完善系統,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帶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和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城市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統籌建設,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增效益,建設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改革開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安全韌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基礎設施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集中力量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提高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統籌協調,開放共享。統籌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加強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協調聯動,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促進基礎設施協同發展。立足全生命周期,系統謀劃重點建設任務,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序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低碳,和諧共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雙碳要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探索城市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創新引領,高效智能。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促進數據資源整合,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建設運營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更加完善,服務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支撐和保障。到2035年,建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高效便捷、低碳生態、智慧靈活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整體質量、運行效率和服務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城市安全韌性進一步增強。因地制宜提高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標準,優化布局結構,補齊設施短板,加快升級改造,提高設施服務供給能力和系統運行效率,提升城市載體功能。強化水資源、能源安全保障,系統治理交通、內澇、環境等城市問題,提高基礎設施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普查和日常監測,強化設施養護和運行維護。

體系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保障“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和“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統籌布局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深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設施網絡向鄉村延伸,實現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完善區域生態網絡,構建藍綠交融的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推進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融合共生。加快城市公園體系和綠道網絡建設,合理設置多元化、人性化活動空間和防災避險空間。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動能源消費清潔轉型。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提高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實現社區環境更整潔、更舒適、更安全、更美麗。

設施智慧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建成全國一流5G城市,建設“千兆城市”。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強數據采集、傳輸、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實現智能化調度和運行管理,推動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整體優化、協同融合。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拓展創新服務應用,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

注:[1]軌道站點800米半徑覆蓋通勤比例指居住地和就業地兩端均在軌道站點800米覆蓋范圍的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比例。

[2]上述指標2025年目標值均為預期性。

三、實施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市域交通網絡行動

(一)推動全市軌道交通建設

1.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加快建設“津城”軌道M4、M7、M8、M10、M11號線,建設“濱城”B1、Z4號線,建設雙城間Z2號線,啟動建設一批延伸線,開展會展機場線規劃前期研究,穩步推進既有線路更新改造,增設軌道站點出入口。建設津靜線市域(郊)鐵路,適時啟動通武廊、津寧市域(郊)鐵路建設。到2025年,建成軌道交通513公里,其中城市軌道500公里,市域(郊)鐵路13公里,軌道線路基本實現雙城重點區域全覆蓋。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功能協同發展,結合場段、站點周邊用地條件,對具備綜合開發條件的場段、站點形成站城一體化開發模式,提升軌道交通客流量。(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促進多層級、多模式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強化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鐵城際站同步建設,優化城市軌道交通與既有客運站便捷換乘。(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積極推進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提升機場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促進機場客貨運量增長,帶動周邊臨空經濟、服務配套等行業發展,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全面落實“四型機場”建設要求,推進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建設,新建T3航站樓滿足“綠色三星”建設標準,同步引入京濱城際鐵路、Z2線等軌道交通。(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委、濱海新區人民政府、東麗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城市路網體系建設

優化全市路網級配,提升路網密度,為城市經濟發展和重點區域開發提供有力支撐。完善快速路、主干路網系統,建設津薊立交、沙柳路跨津濱大道立交、子牙河北路等一批重點工程,提高快速路、主干路通行效率。結合新開發地區、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次支道路聯通成網,逐步形成窄路密網發展格局。推動解放南路、海河柳林、北部地區等重點區域路網建設;完善提升西站、南站、京濱城際北辰站及軌道交通站點等城市交通樞紐周邊配套道路。加強環城四區與中心城區的交通聯系,打通東麗區馴海路等關鍵通道。濱海新區及外圍五區重點完善城區路網,建設彩虹橋并線橋等工程,強化片區之間的聯系,優化與公路網的銜接,增強城區輻射帶動作用。結合城市化進程,逐步對建成區內公路進行斷面及道路空間的城市化改造,優化道路功能。(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

1.保障綠色交通路權。結合和平、南開、河北等區域窄路密網的特點,增加人行、非機動車可用空間,提高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從道路空間路權、通行安全、路面連續、綠化景觀及服務設施等維度對190條道路及103處地鐵站點的接駁道路進行慢行環境提升改造。完善次干路以上等級道路機非分隔設施。結合道路實際及交通管理需要,全面開展獨立非機動車道建設,重點推動快速路輔路、主干路及次干路設置具有物理隔離設施的專用自行車道,保障非機動車道有效通行寬度。完善慢行出行環境,加快人行過街天橋、平面過街設施等設施建設,及時排查和消除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路面安全隱患,提升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照明和綠化品質。(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公安局、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人行道凈化行動。集約設置各類桿體、地下管線等設施,推進多桿合一。持續做好“三線”(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維護改造工作,拆除或歸并閑置、廢棄設施,推動主城區“三線”架空線路陸續入地。統籌布置各類桿體設施、慢行空間、道路綠化,清理違規占道行為,推進現有道路無障礙設施改造,提高慢行空間利用效率和舒適性,提升慢行交通環境品質和公共空間功能。(市城市管理委、海河傳媒中心、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市電力公司、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地面公交服務品質

1.優化公交線網結構。重點優化軌道接駁線路,調整既有線路的線型特征,提高運轉效率和服務水平。“津城”“濱城”內部長距離線路實施取直截斷措施,降低線網復線率及非直線系數。調減軌道環線以內與軌道交通競爭的公交線路,優化軌道環線至外環線區域線網,增加未開通軌道區域公交接駁線路。鼓勵發展定制公交,優化外圍城區公交線路供給。到2025年,“津城”建成區公交站點3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80%。(市交通運輸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公交接駁設施。推進“軌道+公交”網絡融合發展,提升銜接便捷性。強化軌道交通接駁,優化完善接駁公交線路,加快軌道站點與公交站點的銜接設施建設。推進“地鐵+公交”聯程優惠,拓寬智能支付途徑。(市交通運輸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公交場站及配套設施建設。實施公交場站補短板工程,重點推進中心城區公交場站建設,提高公交服務水平和車輛夜間停車入場率。推進具備條件的公交場站充電、加氫子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及運行管理。(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停車設施供給

1.合理滿足機動車停車需求。積極落實《天津市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實施方案》,采取新建、挖潛、盤活等多種形式,綜合施策,擴大城市停車設施有效供給。加快建成一批獨立占地、結合建設的公共停車場(樓);結合居住小區、樓宇改造等,利用既有空間進行擴容,增加公共停車容量;鼓勵利用空閑廠區、邊角空地、待建土地和具備條件的橋下空間等建設臨時停車設施。加大停車秩序綜合治理,提高停車設施智能化水平,推進住宅小區和機構等停車位錯時分享。著力緩解“津城”“濱城”核心區重點區域、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滿足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停車需求。(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國資委、市公安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非機動車停車點位建設。推動新建居住區和公共建筑配建非機動車停車場,并以地面停車為主。規范共享單車停放秩序,加強設施管理,探索共享單車與社區居民出行銜接方式,打通接駁最后一公里。具備條件的地區規劃潮汐停車區,引導用戶“停車入位”規范停放。(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公安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鼓勵發展機動車、非機動車駐車換乘。“津城”“濱城”非核心區的軌道車站周圍鼓勵建設“停車+換乘”(P+R)停車設施,引導群眾換乘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有效截流小汽車進入雙城核心區;核心區內軌道交通車站、公共交通換乘樞紐鼓勵設置非機動車(含電動自行車)停車設施,便捷群眾出行。(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技術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