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王慧敏教授關于項目執行情況的有關匯報,經材料審閱、質詢和討論,一致認為本項目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發的原創性突出,前瞻性、戰略性與系統性研究創新程度高,典型區域技術應用效果好,社會影響廣泛,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為“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專項目標的實現作出了積極貢獻。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項目綜合績效評價。
項目歷時四年,緊密圍繞國家水-能源-糧食協同安全保障科技需求,從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戰略支撐出發,系統開展了水-能源-糧食資源互動耦合機理及模擬方法、協同安全評價及趨勢預測、面向糧食安全的水資源競爭協調-高效利用-全程管控、面向能源開發的水資源區間調配-水權流轉-節用結合、面向水電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梯級調度-干支調配-灌排調劑的協同保障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創建了全國水-能源-糧食協同安全保障戰略框架,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能源-糧食協同安全評價軟件工具。
項目成果已在松嫩平原、鄂爾多斯和雅礱江流域成功應用,實現了糧食主產區節水50~100m3/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7提升到0.51;雅礱江水能綜合利用率可提高4.68%,發電經濟收入可增加6.75億元/年;提供了西北能源基地節水41億m3的實施方案,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同時,項目向國家發改委、水利部、自然資源部、國家能源局等國家部委及有關省政府提交資政報告18份,并被納入報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呈閱件6份,獲得省部級及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4份,相關成果被國家及部委專項規劃采納6項。項目成果有力支撐了國家發展戰略與部門戰略決策,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