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普及力度逐步加大,農村地區網絡也在不斷覆蓋,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善對于發展智慧農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平臺。
農民對于網絡的認知程度日益提高,除了依靠原有的電視作為傳播新聞和技術的媒介,現在很多農民也會通過手機上網形式獲取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學習現代農業科技,并付諸實踐,積極運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之中。
智慧農業發展已形成良好態勢。現代社會是一個網絡化、智能化的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科技對于農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智慧農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整體上還屬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業態,處于概念導入期和產業鏈逐步形成階段,在關鍵技術環節方面和制度機制建設層面面臨支撐不足問題,且缺乏統一、明確的頂層規劃,資源共享困難和重復建設現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滯后于信息化整體發展水平。
因此,促進智慧農業大發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作為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識,搶抓機遇。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政府、科研院所、農業從業人員要深刻認識到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拐點上,智慧農業將改變數千年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因此,社會各界一定要達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共識,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農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強勁驅動力和“互聯網+”現代農業戰略機遇期,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深入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融合。
作為新模式,需要政府支持,重點突破。智慧農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廣和公益性強等特點,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實施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工程和建設一批國家級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智慧農業發展需要依托的關鍵技術(如智能傳感、作物生長模型、溯源標準體、云計算、大數據等)還存在可靠性差、成本居高不下、適應性不強等難題,需要加強研發,攻關克難。同時,智慧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必須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作為新業態,需要規劃引領,資源聚合。智慧農業發展必然經過一個培育、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因此,當前要科學謀劃,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及地方配套推進辦法,為智慧農業發展描繪總體發展框架,制定目標和路線圖,從而打破智慧農業雖然發展多年但卻各自為政所形成的資源、信息孤島局面,將農業生產單位、物聯網和系統集成企業、運營商和科研院所相關人才、知識科技等優勢資源互通,形成高流動性的資源池,形成區域智慧農業乃至全國智慧農業發展一盤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