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設,成為解決貴州“吃水難”的關鍵。如今,隨著眾多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貴州絕大部分地區“吃水難”已成為歷史。
近期以來,盡管雨水較往年偏少,但位于貴州省三岔河中游的平寨水庫仍然碧波蕩漾,在天空、山巒的倒影中,不時有魚兒探出水面。
“這里的水質非常好。”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黔中分公司總工程師杜亞楠說,作為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源頭水庫,平寨水庫壩高162.7米,水庫總容量10.89億立方米,年調水量可達5.5億立方米。
杜亞楠介紹,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位于貴州中部,涉及大、中、小型水庫91座,可實現跨地區、跨流域調水,是貴州首個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黔中地區人均水資源少問題。”
來到貴州省六枝特區巖腳鎮草原村附近,可見一座高近百米的水泥大橋橫亙在山間,從遠處看,極易被當成高速公路。實際上,它是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輸配水干渠渡槽——草地坡渡槽。
草地坡渡槽是黔中水利樞紐工程148公里輸配水干渠的眾多渡槽之一。“輸配水渠除了在革寨水庫前后設兩級泵站分別提升22.6米和26.2米外,其余全程自流。”杜亞楠說。
如今,來自平寨水庫的水,通過連接在一起的渡槽、涵洞、河道,源源不斷地輸往干渠沿線各縣,甚至是上百公里以外的貴陽。
“工程除了能解決城鎮生活及工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外,還具有發電、灌溉等綜合功能。”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黔中分公司負責人左中云告訴記者,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涉及貴州5個市州,解決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問題,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2021年12月,隨著夾巖水利樞紐工程水源區大壩閘門的緩緩放下,標志著水利工程正式下閘蓄水。
作為貴州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夾巖水利樞紐工程除了供水和灌溉,還兼具發電作用,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解決約90萬畝農田灌溉,還將為畢節和遵義兩市數百萬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水利工程建設首要考慮的是社會效益,這是國企的擔當。”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說,這兩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動輒上百億,資金回籠周期長。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夾巖水利樞紐工程,是近年來貴州水利建設大踏步前進的真實寫照。目前,貴州“一核四區”的大水網格局已初具規模,供水保障和防洪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工程性缺水瓶頸初步破解。
數據顯示,十年來,貴州先后實施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小康水行動計劃、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水網會戰等一系列水利建設行動,水利投入突破3000億元,累計開工建設骨干水源工程49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