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況:二十年水務行業耕耘,擁有全方位解決方案提供能力
1.1 深耕水務領域,打造全方位整體解決方案
公司深耕水務領域二十年,是智慧水務領域龍頭企業。和達科技專注于水務領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建設,具有提供全方位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致力于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用于提升水務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公司在水務行業耕耘二十年,有著豐富的水務信息化解決方案經驗,前后合作服務過 300 個城市和 500 家水務企業,以其優秀的服務品質在業內享有良好的聲譽。公司以“和達供水調度系統”為切入點,逐步打開市場,以此為基發展至水務信息化全 領域。目前,公司具有智能感傳終端產品(硬件)和全流程水務管理系統(軟件),形成了“軟件 平臺驅動+硬件配套”的經營模式,給客戶帶來獨特價值。
公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初創階段、成長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10 月, 從 2000 年到 2010 年是公司的初創階段,主營和達供水調度系統、基于超短波的無線通信平臺和應用于供水管網數據采集與傳輸的 RTU 產品等業務。從 2010 年到 2015 年是公司的成長階段, 在此階段,公司對智能感傳終端進行不斷優化更新,同時進行管網漏損檢測系統的研發。2015 年 至今,公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研發適用于國內工況環境的噪聲檢測儀,供水管網漏損智能化管理 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自身軟件產品線以及硬件兼容能力,使水務企業業務緊密契合,從而 大大提升下游客戶的運營效率與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水平。

公司四大類主營業務的產品體系完善,軟硬件兼具提高競爭力。公司是國內少數幾家能夠提供水務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主營業務包括智能感傳終端、水務管理系統、系統集成服務和技術服務,其中以擁有智能遙測終端、滲漏預警儀等產品的智能感傳終端和擁有水務物聯網平臺、網格化管理平臺、生產調度系統、分區控漏系統、滲漏預警云平臺、在線水力模型、水務 BI 系統等產品的水務管理系統為基礎,系統集成服務應用自有產品向下游客戶交付整體解決方案,技術服務向 已構建的信息系統提供運行維護服務以及向客戶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和業務培訓服務,產品應用于水務企業的主要業務環節,種類齊全。相比于技術方向單一、需要外購產品支撐的集成服務供應商, 公司具備快速響應、全面服務的整體服務優勢,能夠保障水務企業各業務環節間的緊密聯結與最佳契合,提高了公司產品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1.2 公司股權結構穩定
公司股權結構穩定,實行員工股權激勵。發行后截止 2021 年 7 月 27 日,公司前五大股東為郭軍、 東興博元、上海建元、紹興公用、嘉興鴻和眾達,占股分別為 35.62%、4.64%、4.37%、3.49%、 3.34%,公司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是郭軍,紹興公用是發債企業。公司實行公平、科學的績效 考核制度,對技術骨干實施股權激勵,有效調動員工的研發和創新熱情。
1.3 業績高速增長,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收入持續高速增長,智能感傳終端和系統集成服務是營收主要來源。公司營收來自于四個板塊:智能感傳終端、水務管理系統、系統集成服務和技術服務。2020 年,智能感傳終端收入為 1.4 億元, 過去三年 CAGR 為 45%;水務管理系統收入為 0.5 億元,過去三年 CAGR 為 102%;系統集成服 務收入為 1.5 億元,過去三年 CAGR 為 86%;技術服務收入為 0.19 億元,過去三年 CAGR 為 45%。系統集成服務和水務管理系統的營收占比逐年提高,從 2018 年的 27%和 7%提高到 2020 年的 42%和 13%。公司收入不斷增多,技術壁壘較高的系統集成服務和水務管理系統業務占比持 續擴大,業務發展情況良好。
歸母凈利潤持續高速增長。公司歸母凈利潤 2018 年-2020 年分別為 0.13 億元、0.31 億元、0.76 億元,2019 年和 2020 年同比增速分別為 147%和 141%,2018-2020 年 CAGR 達到 144%,維 持高速增長態勢。

毛利率提升明顯,凈利率大幅提高。2018 年到 2020 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 45.0%、45.9%和 48.0%, 提升明顯,公司產品盈利能力較強。2018 年到 2020 年,智能感傳終端的毛利率分別為 48.1%、 44.5%和 44.6%,整體呈現降低趨勢,主要原因是智能感傳終端市場競爭加?。凰畡展芾硐到y及集成服務毛利率分別為 41.5%、47.6%和 49.5%,毛利率提升趨勢明顯,主要原因是公司技術提升和軟件產品的不斷優化使軟件產品成熟度更高,以及用戶的使用反饋不斷豐富管理經驗;技術服務的毛利率為 34.3%、44.1%和 57.1%,技術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大幅提升,但在公司整體業務占比較小,影響不大。
期間費用率控制良好,技術積累豐富。2018 年-2020 年,公司管理費用率分別為 14.9%、10.5% 和 7.7%,管理費用占比逐年降低,得益于全方位布局優勢、公司早期投入的研發和管理經驗積累以及公司管理能力的穩步提高。公司以技術研發為核心驅動力,2018 年-2020 年,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12.3%、12.0%和 10.7%,過去三年研發費用的 CAGR 達到 39%,公司的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持續性。截止 2021 年,公司具有 135 項著作權登記證書,42 項授權專利和 8 項發明專利,技術積累較多。
二、行業發展:政策引領和智能化驅動,水務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市場空間廣闊
2.1 政策引領智慧水務行業可持續發展,水務信息化提質增效 為水司帶來實質收益
水務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國家政策推動水務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級。2010 年 IBM 提出智慧城市包括六個系統: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水務行業作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一環,同時也是關乎國民生計的基礎產業,從 2014 年開始,國家就推出一系列行業政策,推動 水務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為水務行業的智慧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有利于增強水務行業公 司對于改進軟件技術和基礎設施的信心,拉動資金投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 術使智慧水務更好的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管網漏損率,提高水質,實現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程 監督。
城鎮供水價格重磅政策出臺,降本增效成為改革核心,新的水價機制有望推動水務信息化加速。 2021 年 8 月 6 日,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了《城鎮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和《城鎮供水 價格管理辦法》,本次制度調整兼顧公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供水企業降本增效。兩個《辦法》將建 立健全以“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為核心的定價機制,先核定供水企業供水業務的準許收入,再以 準許收入為基礎分類核定用戶用水價格,其中準許收入由準許成本、準許收益和稅金構成。新機制 將信息化投入納入準許成本,增強水務企業信息化建設主觀能動性,以成本監審為基礎,按照“準 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核定城鎮供水價格,給予水務企業準許利潤空間,引導行業良性發展。 兩個《辦法》的出臺將加速水務行業的信息化建設,頭部水務信息化公司有望持續受益。

水務信息化提質增效,驅動傳統水務行業信息化變革。水務客戶對于公司業務信息化轉型有自主需 求,對于企業性質的水司,通過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與業務發展效率,而且還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實現提質增效,對客戶而言在實際上起到了增加收入的效果。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成熟,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2.2 供排水漏損率控制促進智慧水務增長
2.2.1 城鎮化建設推進供水管網增加,管網漏損促使水務智能化轉型
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深使供水管網的管理向智能化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關 乎國計民生的供水管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無法逾越的關鍵點,而供水管網長度的持續增加使供水 服務覆蓋面積不斷提高,城鎮供水管網的建設和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因此供水管網智能化管理成為必然趨勢。以往新型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舊有設施老舊,管理方式落后,需要增加水務信息化智能 終端、擴大數據監測范圍、增加軟件系統的數據承載和計算管理能力,因此在設施升級和增強智能 化方面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經成為智慧水務發展的新增長點。據住建部數據,2019 年我國供水管 道長度達到 92.01 萬公里,2002 到 2019 年 CAGR 達到 6.56%。
供水管網漏損普遍存在,降低漏損提高管網管理能力促進智慧水務行業發展。目前,供水管網漏損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供水管網長度不斷增加,管網漏損現象更加突出。供 水管網漏損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與國家政策號召不符,同時由于管網漏損是水務公司自負盈 虧,因此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過高會造成極大損失,供水企業成本加大,給水務企業帶來的成本壓 力增大。供水管網漏損也會影響水質,給居民的用水安全帶來風險。
“重廠輕網”的城市排水管道模式隨排水管網長度增加而受限,智慧水務發展迎來契機。以往,我國重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然而卻輕視管網建設和升級優化。2019 年我國排水管道長度達到 74 萬 公里,2015 年至 2019 年期間以 8%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隨著城鎮排水管網長度的增加,管網的檢測、維護和管理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維護費用和維護難度也大幅度提高,為智慧水務帶 來良好的契機。

2.2.2 智慧水務打破數據孤島,水務信息化行業是藍海市場
智慧水務以單一業務信息化系統建設為基礎,行業發展處于成長階段
1)智慧水務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單一業務信息化階段(自動化)、多項業務信息化和門戶集成階 段(信息化)、大數據分析和智慧化階段(智慧化)。在智慧水務行業,各個發展階段并不是完全 隔離的遞進關系,而是子集和全集的關系,第二、三階段的發展離不開第一階段單一業務信息化系 統建設的支持以及感知層的數據采集。
2)水務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較大,各地區水務企業規模和信息化程度不一,中小型水務企業由于信息化程度低和資金投入少的限制,主要進行第一階段的信息化建設,以中西部地區的縣級水務企 業和民營企業為主;大型國有水務集團大多處于第二階段的信息化建設,或已完成第二階段的信息 化建設,目前逐步向第三階段的智慧化階段發展,對智慧化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建設的需求較強。
大型水務企業引領智慧水務建設,集成平臺打破業務間數據孤島。智慧水務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 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將由大型水務企業引領,率先開始智慧水務系統的建設,在標桿企業帶領下, 中小企業從初級向高級逐步完善智慧水務的建設。智慧水務未來將著重于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的 一體化建設,打破各業務數據孤島,實現統籌管理和調度優化。
2.3 智慧水務行業穩定增長,市場空間廣闊
中國智慧水務行業呈現分層競爭態勢,和達科技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1)中國智慧水務行業的公司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硬件產品為核心的公司,主要提供儀器儀表、供水設備、排水設備、檢測設備等水務信息化相關的硬件茶品;第二類是以軟件產品為核心的公司,產品主要以水務信息化軟件系統等專業領域軟件為主,通過自主研發的智慧水務系統搭配智能終端為水務企業提供綜合化的水務信息化服務;第三類是新入局的大型 IT 公司,以自身擁有的云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 為核心競爭力。
(2)和達科技在國內水務信息化行業處于領先地位:深耕水務信息化行業二十余年,積累多項核 心技術和大型項目經驗,具有先發優勢。未來,智慧水務行業將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而進入高 速發展期,具備軟件+硬件綜合整合能力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將迎來發展。

我國智慧水務行業處于探索階段,行業保持穩定增長。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 2000 家規模以上 的水務企業處于第一階段的單一業務信息化建設階段,而單一業務信息化是智慧水務建設的基礎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國智慧水務尚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同時行業具有極大發展潛力。我國智慧水務行業規模在 2020-2023 年將分別達到 125.51 億元、159.4 億元、 199.25 億元和 251.05 億元,從 2020 到 2023 年 CAGR 達到 25.83%,市場空間廣闊。
三、和達科技產品體系完善,項目經驗豐富未來可期
3.1 公司核心技術領先
公司擁有核心技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堅持以技術創新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成立以來持續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經過在水務信息化領域二十年的深耕細作,公司已掌握“基于多維模型的水務全流程網格管理模型”和“基于流式計算的水務物聯網數據處理技術”等 14 項核心技術。目前,國內只有公司的遙測終端能適用絕大多數儀表,領先市場推出了噪音檢測儀等產品。截止 2021 年,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擁有軟件著作權 136 項,獲得授權專利 42 項,其中發明專利 8 項。
3.2 公司項目經驗豐富
公司行業經驗豐富,奠定公司行業核心競爭力。由于供水管網具有工況復雜、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 行業經驗一直是客戶判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公司深耕水務信息化行業二十年,具有較為明顯的先發優勢。通過大中型水務企業水務信息化項目的實施,公司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在行業內的知名度顯著 提升,為公司取得水務信息化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基礎。
公司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攻克了部分業內難點問題。和達科技的遙測終端適合所有廠家,同時保 證在環境惡劣下終端仍能保持良好信號,以低功耗平穩運行。和達科技終端產品的協議是開放的, 不僅可以用于水務,未來還可以拓展到其他行業,適用于任何需要采集數據的場景,未來致力于將 終端芯片化,從而實現接入其他儀表。公司的競爭優勢在于信息集成水平、客戶口碑、用戶案例數, 軟件產品集抄表和數據分析于一體,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
3.3 上規模客戶數逐年增長,新客戶貢獻占比不斷增加
創收百萬以上客戶數量保持快速增長,新增客戶收入占比不斷提升。公司不斷加大客戶的拓展力 度,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及豐富的項目經驗獲得了客戶的廣泛認可,客戶覆蓋范圍顯著增加,客戶 結構不斷優化。2018 年-2020 年,為公司創 100 萬以上的客戶數量分別為 32 個、51 個和 78 個, 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收入占比從 2018 年的 66%提升至 2020 年的 76%。2020 年公司新增客戶創 收為 1.1 億元,三年來當期新客戶收入復合增速為 154.4%,新客戶占水司收入占比由 2018 年的 13.2%提升至 2020 年的 39.3%,占比逐年上升,主要系水務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增長迅速,而公司水務管理系統產品線不斷豐富、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在水務企業遴選供應商時具有 較強競爭優勢。

3.4 中標項目數和金額均大幅增長,供排水系統各占一半
公司 2021 年前 7 個月訂單數和訂單總額高速增長。2021 年前 7 個月,公司共計中標項目 64 個, 合計中標金額為 1.69 億,2019 和 2020 年同期中標金額為 0.57 億元、0.44 億元,同比增速達到 281%,從兩年維度看,CAGR 為 72%。 公司 2021 年前 7 個月的訂單僅為年度整體訂單的一部分,但訂單數和訂單金額都較前兩年有明顯 增長,說明公司擁有良好的業務增長趨勢。
公司 2021 年前 7 個月訂單數和訂單額接近前兩年全年水平。與 2019、2020 年全年情況來比較, 今年前 7 個月中標金額已經接近前兩年全年的水平,中標項目數也較為接近,說明無論是從數量來看,還是從金額來看,需求都在快速增長。去年訂單增速下滑但收入增速較高,經與公司交流得 悉,招投標方式采購僅為一部分訂單來源,部分老客戶不一定通過招投標方式采購,實際上公司 2020 年底結轉合同較 2019 年有 40%左右增長。
大訂單中供水排水項目各占一半,驗證此前供排水有較大需求的推薦邏輯。從 2019 年以來超 1000 萬規模的中標項目共有 12 個,其中 5 個來自浙江,2 個來自河南(均為聯合體中標),其余分別 來自于吉林、遼寧、黑龍江、廣東、江蘇,單體規模最大的是 2019 年 12 月中標的黑龍江大慶石 油管理局智慧水務項目。此外,從項目性質來看,供水的占 6 個,排水系統的占 6 個,也驗證了我 們此前對于供水、排水均有較大需求的邏輯判斷。
3.5 募投資金投入研發,保持行業技術領先
公司募集資金投入主營業務研發,助力公司在智慧水務領域保持技術領先和市場占有率。本次擬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 26,848,290 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 25.00%。公司募集 資金主要用于 3 個方面:
1)安全供水系列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對原有安全供水產品進一步優化升級,實現產能擴張, 提升公司交付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鞏固公司的行業領先地位。
2)度量云、智慧水務 SaaS 平臺建設及研發中心升級項目:公司為超過 500 加水務企業提供穩定 服務,積累了大量經驗,隨著 SaaS 理念被水務企業接受,度量云、智慧水務及 SaaS 平臺建設及 研發中心升級促進 SaaS 技術在水務行業的應用,提升公司的研發優勢,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3)營銷及服務網絡強化項目:在公司服務網絡尚未覆蓋區域,公司無法快速、準確滿足客戶需求, 隨著市場機遇越來越多,營銷體系和服務網絡需要強化,這將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和綜合 競爭能力。
盈利預測
對公司 2021-2023 年盈利預測做如下假設:
1) 智能感傳終端業務穩定增長,水務管理系統及系統集成服務增長迅速。隨著新的城鎮供 水價格管理辦法落地,水務行業信息化建設有望迎來加速,公司智能感傳終端有望迎來 進一步滲透,預計 21-23 年該業務中的智能遙感終端銷量增速為 10%/9%/8%,單 價下降 5.5%/5%/4%,滲漏預警儀作為公司新產品,我們預計 21-23 年其收入增速保持 高速增長,預計 21-23 年公司智能感傳終端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 30.5%、31.7%、 29.6%;水務管理系統及系統集成服務也將受益于綜合解決方案需求增多,預計 21- 23 年該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 75.5%、67.7%、59.2%;
2) 公司 21-23 年毛利率分別為 48.9%、49.8%和 50.0%,公司毛利率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綜合毛利率變動主要由業務結構和不同業務毛利率變化所致,呈現穩中有升趨勢。
3) 公司 21-23 年銷售費用率為 9.98%、10.15%和 9.96%,管理費用率為 6.56%、6.19% 和 5.85%,研發費用率為 11.03%、11.09%和 11.05%。公司加大營銷建設和研發投入, 預計銷售費用率及研發費用率略有抬升,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管理費用率受益攤薄。
4) 公司 21-23 年的所得稅率維持 8.5%
風險提示
1、 水價改革落地不及預期的風險
水價改革是驅動水務行業信息化加速的重要力量,若其落地不及預期,對公司相關收入(如滲 漏預警儀)造成不利影響,目前預計 21-23 年滲漏預警儀占公司收入占比分別為 7.8%、 10.8%、14.2%。
2、 營銷拓展不及預期的風險
公司募投項目之一是強化營銷及服務網絡,若營銷拓展不及預期,對公司業績增長將帶來負面 影響。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