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身處智能水表這一細分領域的企業正以此為載體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在近日舉行的三川智慧(300066)機構交流會上,公司董事長李建林表示,公司正基于NB-IoT物聯網水表大規模應用所獲得的實時、海量、以升為計量單位的用戶用水數據,通過建立數學分析模型挖掘其內在價值、實用價值,為水務管理、社區服務、政府決策等提供增值服務。

“案例方面,目前智能水表除了能夠精準檢測漏水情況,還能夠通過大數據比對可以分析出來每家每戶的用水頻率和生活情況。這樣有助更準確、精細化地加強社會管理。例如,公司已在上海長寧區對獨居老人有提供關懷服務,智能水表可以做到升為計量單位,所以一旦通過大數據檢測發現獨居老人沒有正常用水,軟件系統就會通知社區通去提供幫助或服務。類似的數據應用場景還有不少,未來還會繼續研究和探索。”李建林介紹。
翻開三川智慧的2020年年報,根據相關釋義,公司所從事的主要業務包括以智能水表特別是物聯網水表為核心產品的各類水表、水務管理應用系統、水務投資運營、供水企業產銷差與DMA分區計量管理(是控制產銷差的技術管理模式)、健康飲水服務、智慧水務數據云平臺建設等。其中,公司控股子公司三川國德是一家以軟件開發為主,為供水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產品與服務的企業,三川國德開發完成的表計用水情況實時監控、預警功能,提升了智慧水務管理軟件系統的監測、監控能力。
從收入結構看,2020年公司智能表、機械表、水務、軟件及其他業務收入占比依次為61.05%、25.38%、3.69%、3.89%及5.99%。得益于智能化發展目標努力開拓市場等,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512.63萬元,同比增長72.64%;同期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83.12萬元,同比增長63.42%。
在本次交流會上,李建林認為,農村飲水安全改造、階梯水價和民用“三表”管理催生水表更新替換、新型城鎮化與智慧城市建設等因素將為行業帶來明顯的市場機遇,每年大約有10%以上的舊水表需要更換,智能水表已進入高速發展期。
他指出,三川智慧將緊緊圍繞著水做文章,為城鄉供水提供智慧水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具體戰略目標則可概括為“智慧水務+水務大數據服務”,前者是指基于智能水表和水務管理軟件系統的應用,構建以物聯網技術為應用基礎的水務數據云平臺,為供水企業乃至整個城市提供集水資源監測、管網監控、水質監測、用水調度、產銷差管理在內的智慧水務整體解決方案;后者則為上述對數據應用場景的探索。
在智慧水務板塊方面,基于對行業未來看好,“公司目前在推動發展智聯平臺,想系統性地把數據提供給后端。” 李建林說,現在行業的狀況是,營銷系統、漏水系統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內部都未打通,形成了數據孤島,這并不利于智慧水務的建設。
對于如何解決數據孤島現象?三川智慧給出的答案是“軟硬結合”,公司將依托智能水表大規模商用和智慧水務管理軟件的推廣應用,做到軟硬融合,積極為供水企業提供DMA分區計量管理和管網漏損管控服務,實現由單純制造向制造與服務的轉型。
李建林表示,“我們軟硬件現在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將來設想著要朝著硬件加軟件服務這個方向去走。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簡單推銷產品。”
與此同時,三川智慧還在構建新的區域競爭優勢,即通過與國有水務投資公司、大型水務集團共同投資合作辦廠等方式拓展業務。例如,今年5月21日,公司披露對外投資設立山西萬家寨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告,其中公司出資540萬元,出資比例為27%;山西萬家寨出資1020萬元,出資比例為51%;合力思創出資440萬元,出資比例為22%。
“本次對外投資,為公司與區域內具有自有市場和影響力的大型水務企業的全資子公司以及區域內具備營銷和軟件平臺服務能力的優勢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穩定和拓展區域市場,進一步提高智能水表及智慧水務軟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滲透率,進而提升公司品牌效益和經營業績。”三川智慧在公告中談及影響時稱。
李建林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透露,上述共同投資合作辦廠模式,和以往上門推銷產品的甲方乙方關系,在技術、資本支持等各方面都會有明顯區別。公司正和國內多個省份加強聯系和推動類似的合作落地,這對雙方均是有利的。公司在技術的先進性、質量可靠性、產能輸出方面都具有優勢,與合作方在當地的市場和智慧水務需求有機結合,這或許是推動智慧水務建設一個很有效的方式。
“目前這樣的布局在行業內仍是跑馬圈地階段,相關工作的推進有望為公司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市場基礎。”李建林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