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15日,原重慶智能水表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重慶智慧水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慧水務公司”)。對于這次更名,該公司副總經理魏慶華告訴記者,這是順應了現如今智慧水務發展的趨勢,也是該公司發展的重點轉變。
事實上,這個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的公司,已經經歷了多次變革,幾乎每一次變革,都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包括從普通水表轉向預付費水表,到如今逐漸布局網絡遠傳水表從有線到無線的轉換。
這并不是一家單一的水表制造公司,更是一家集合了諸如大數據、物聯網熱詞的系統集成服務和數據服務管理一體化的專業化公司。
這或許也能解釋,智慧水務公司能從全國超過600家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與華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在全國范圍內有600萬只智能水表布局,占據國內市場的10%,產值連續3年超過兩億元。
移動支付方式的普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往繳納水電費都需要去專門的收費點排長隊依次繳納,而如今只需要動動手指,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完成繳納。
事實上,這些并不僅僅得益于移動支付的普及,還在于水務和電力系統的升級,以及水、電表計量終端的升級。
位于九龍園區的智慧水務公司就是這樣一家集水表計量終端制造、系統集成服務和數據服務管理為一體的專業化集團公司,目前我市主城區域超過一半的智能水表都來自這家公司。
4月8日,在智慧水務公司打造的城市供水云服務平臺,技術人員演示了云平臺的操作流程——只要技術人員點擊鼠標發布指令,系統內所有用戶的用水數據就能完全展現,包括用水量、用水習慣等一目了然。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普及,作為城市建設重點的水務行業必然以很快的速度向“智慧”方向改革。
智慧水務公司副總經理魏慶華告訴記者,更名后的智慧水務公司將隨著“智慧水務”的普及,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
計量終端制造始終走在前沿
1825年,英國的克路斯發明了真正具有儀表特征的平衡罐式水表,在近兩百年的時間里,水表的發展經歷了技術和材質的變化。而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的智慧水務公司,則見證并參與了部分變革。
1998年,智能水務公司由傳統水表轉向預付費水表的研發制造,盡管預付費水表能夠緩解入戶抄表難、抄表工作量大的問題,但對于用水過程的檢測卻毫無辦法,無法實現精細化管理;2003年,智能水務公司開始率先進行有線網絡遠傳水表的研發生產,但有線表又有著施工復雜、成本高、調試困難等問題;2016年開始,智能水務公司又開始嘗試做無線表。搭上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的順風車,該公司在NB-IoT遠傳水表這一新興技術上有了突破。
至此,智能水務公司的計量終端業務已經覆蓋到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超聲波水表、預付費水表、物聯網智能水表方方面面。
NB-IoT技術具備廣覆蓋、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成本、低功耗等特點,在智能水表領域不僅可以降低抄表成本,而且可以實現水表管理的智能化和大數據化管理。
魏慶華介紹,NB-IoT智能水表系統主要由帶NB-IoT通信模組的水表、NB-IoT通信基站、物聯網云平臺、業務服務器、客戶端管理軟件等構成。
“每戶居民家里設置一只NB-IoT技術的智能水表,開通運行后,智能水表會搜尋到附近的NB-IoT通信基站并注冊到物聯網云平臺,云平臺就會知曉該設備需要上報和接收的數據能力。”魏慶華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智能水表的用水數據可通過通信基站上傳到物聯網云平臺,也可以接收來自云平臺的控制數據消息。客戶端管理軟件通過業務服務器從云平臺獲取實時抄收到的居民用水數據,監控各個居民的實時用水情況,客戶端還可對居民用水進行實時階梯調價控制,定制業務服務器的數據抄收策略,向居民推送每月的用水情況和扣費情況。
由智慧水務公司研發生產的NB-IoT智慧水表目前已經與華為、中興、電信等公司和網絡運營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并在全國大規模安裝上線,數據采集精度為0.1升位,運行狀態良好、性能穩定。
魏慶華說,未來,搭上“智慧城市”的快車,NB-IOT智慧水表的推廣力度將更大,直至完成對現有手抄式水表的替代。
數據平臺搭建進一步完善水務漏洞
不斷開發、改進智能水表之外,智慧水務公司也致力于幫助客戶實施數據分析、托管等服務,為客戶建設智慧水務提供了技術支持服務,并通過始于十多年前的網絡架構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2010年,一市民向水務公司提出疑問,新房的用水賬單超過5000元,但住戶并未在新房長住,小區物業也提供了證明,該市民提出要詳查賬單。與水務公司有合作關系的智慧水務公司調出網絡數據分析顯示,該市民新房所在的區域經歷兩次停水,再來水之后,市民家中有水龍頭未關閉,導致水流不斷。看到數據之后,市民無話可說,當即交了水費。
而這樣的情況,在該公司網絡架構日趨成熟的過程中,有過很多。
除了人為導致的漏水,還有一種漏失是由于管道架設原因天然形成的。魏慶華告訴記者,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漏損率幾乎都在20%左右,就是說一萬噸水,僅有8千噸真正被居民消費。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水十條”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基本漏損率降低到10%。盡管有數據顯示,我市城區已經降到14%左右,但要在2020年達到標準,仍需要一個系統的措施。
魏慶華特別提到了該公司架設的DMA分區計量管理平臺。
“以往供水企業都是被動檢漏,發現問題后才去定位、維修,泄漏時間很長,水損增大。”魏慶華說,即使請檢漏公司進行漏水普查,也并不能從根本上達到降漏損的目的。而DMA分區計量管理平臺通過準確的夜間計量、實時的噪聲監測,準確快速地漏水定位和維修,并進行合理的壓力管理,最終達到控制漏損、降低產銷差的目的。
除此之外,按照魏慶華的設想,未來智慧水務公司搭建的各個平臺可以根據千家萬戶用水習慣的大數據分析進行預警,比如當某戶某個時間段內用水大大超過日常值,就可以反饋給住戶,讓住戶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講,就是將水環保問題細化了。
“水務是一個龐大的行業,從水源到水廠制水,再通過管道傳到千家萬戶,其中甚至涉及到污水排放、污水處理等方方面面。”魏慶華說,在智慧水務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該公司未來將繼續走在智能水表研發道路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慧水務系統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