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柯藝同志在《中國水星》上發表的評論,我總有些想法。這不,讀了他日前的《城市供水事業市場化并不妨礙供水安全》一文,我就想:如果業界、政府部門甚至媒體和普通群眾都普遍認為的、水業市場種種亂象的根源——市場化,并不妨礙供水安全,那么,到底是什么危及了供水安全?相信這肯定是一個莫衷一是的話題。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利益各表”的前提下,不同的利益主體對“供水安全”有著不同的理解——它確實是一個需要進行全方位考量的概念。對政府而言,它樂意將“供水安全”理解為對水價的調控能力、供水服務政府決策、改善投資環境的能力。對用戶而言,他們眼中的“供水安全”可能表現為充足的水量、穩定的水壓、優良的水質和低廉的價格。對水業投資者而言,他們在力圖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對成本和收益進行衡量,并以此作為調整經營策略的依據,甚至對自身利益的眷顧遠甚于對公共利益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供水安全是不得不履行的、沉甸甸的責任,而經濟利益卻是時時刻刻惦記著的、甜蜜蜜的誘惑,放棄前者而選擇后者似乎有著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依筆者看,“供水市場化妨礙供水安全”確實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可“市場化促進了城市供水的快速發展,更加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卻又不是隨便就能下的定論——它需要很多的條件作為基礎和鋪墊,這不是深圳水務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迅速壯大實力,進而在國內水務市場頻掄資本大棒,搶占地盤,最終很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等一兩個成功案例,就能充分證明的,畢竟這些年來,水業市場化后出現的一系列“危及”供水安全的事情,已讓很多人心存疑慮。
說到底,市場化并不能包治供水行業的百病,它能解決的更多的是投資不足和市場效率問題,而社會普遍關注的價格調控、服務保障和應急處置等諸多涉及“供水安全”的問題的解決,更需要供水企業、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依愚見,當前水業之所以給社會以“不安全”之感,并不能完全歸咎于供水企業(投資方),它的背后仍然存在著諸多對水業定位的錯誤的認識,以及水業市場化錯誤或者失誤的操作。要知道,作為公用事業的水業,能市場化的是資本構成以及運行模式,但難以市場化甚至無法市場化的是這一行業所應承擔的安全責任。因此,在拷問市場化給供水安全帶來的種種弊端之前,我們真的應該自問:水業市場化后,政府的監管是否到位?在操作具體市場化案例時,制度設計是否存在缺陷?市場化是出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抑或只是為了出賣水業資產圈錢?外部因素如水污染等對供水安全的潛在影響是否已經消除?
在水業市場經過如此多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之后,或許已經到了重新認識我們所經營的這份產業的價值,并對其進行更準確的定位的時候了。我想,也只有在此基礎上,將各方(政府、企業等)的權責利分得清清楚楚,規定得明明白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我們才能很好地回答“到底是什么妨礙了供水安全”。
注: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水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