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10年的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屬官督商辦形式。至解放前夕只有東直門1座水廠,29口水源井,日供水能力僅5萬m3,管線長度只有364km。
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市的供水事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99年底,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水廠已發展到14座,日供水能力達301.88萬m3,年供水量超過7億m3,供水管線總長度達5611.43km,供水服務面積543.87km2,人民群眾用水普及率100%。在規劃市區范圍內除自來水供水設施外,還有100萬m3/d自備井供水設施,年供水約3億m3。
1 水廠的建設
1957年建成第四水廠,1958年建成第三水廠。第六水廠于1965年10月建成,是我國第一個采用加速澄清池的水廠,建廠初期生產能力為3.85萬m3/d,后經過1964、1974、1994年的改擴建工程,工藝日益完善,具有了17萬m3/d的供水能力,配水管線總長10.35km。1963年又建第七水廠,爾后,先后改建、擴建和新建了長辛店、門頭溝、南口、通縣等遠郊區縣獨立的供水系統,至此,新的城市供水體系初步形成。
1979年第八水廠建成投產。1985年在國內首次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的田村山凈水廠也竣工投產。第九水廠是1990年建成,全部工程分三期建設,出廠水主要水質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一、二期工程于1990年6月和1995年6月投入運行,日供水能力100萬m3,到2000年6月,第九水廠三期工程將全面竣工,屆時日供水總能力將達150萬m3。
1997年,第三水廠改擴建工程建成通水,增加供水能力10萬m3。1998年6月被列為北京市向建國50周年獻禮的67項重大工程之一的分鐘寺水廠試通水成功,不但新增調蓄能力10萬m3/d,而且還有效地改善了北京市供水管網壓力“北高南低”的不合理分布。
2 制水工藝的變革
地下水處理工藝多年來采用液氯—液氨消毒法,在清水池進水處投加液氯,在吸揚井或水泵的進水處投加液氨的方法,此項消毒工藝在我國城市自來水供水中沿用至今。
地表水水處理工藝,始于1910年,當時孫河取水廠取用溫榆河水經沉淀池自然沉淀,砂濾池簡易過濾處理后,將水送至東直門配水廠。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在門頭溝梁橋、鱷魚溝新建山泉水經砂濾的簡易供水設施。1954年在門頭溝城子地區建成利用礦眼水(后改用官廳水庫水)采用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常規水處理工藝的城子水廠,使供水水質有了改善。在此基礎上,于1958年自來水公司水質科與城子水廠研制成功“雙層豆石濾板—砂濾”工藝。豆石濾水板(又稱濾池承托塊)上、下兩層分別采用不同粒徑的豆石,用水泥粘合而成。經試驗,豆石濾水板的厚度在9
cm,每塊的面積不超過1000 cm2時,其強度最好,透水性能最佳。此項水處理工藝設施分別于1960年、1966年共建成10個面積7.2
m2的濾池,當濾速20m/h,反沖洗強度為12~13 L/m2時,出水濁度在3度以下。因而使城子地區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水處理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1964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與北京市市政設計院協作,在新建的工業用水水廠,第六水廠,使用大跨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水處理設施,把反應、混凝、澄清等工藝組合在一個水池中,利用機械攪拌使活性泥渣加速循環回流,提高了凈化效果和產水能力,縮小了占地面積。1974年該水廠針對現有水處理能力不夠的問題,研制出在機械攪拌澄清池中加裝斜板的措施。利用厚度為0.5~0.6mm聚氯乙稀板,制成斜長900mm,斜角60°,板間距離35mm,寬180 mm的斜板體,每塊斜板體緊密排列在澄清池中。經試驗,在保證原來水質標準的情況下,每小時處理水量由原設計能力1320m3提高到2640~3000m3,單位面積負荷率由原來的3.6 m/h提高到7.2~8.3m/h。同時池中跑礬花現象顯著減少。這是地表水水處理工藝中的一項重大改革。在以后新建的田村山水廠、城子水廠和第九水廠等都采用了這一較先進的水處理工藝成果。
1979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與北京市市政設計院合作,為新建田村山水廠開展“清除水中色、嗅、味”的課題研究,經過多次反復對比試驗,確定了以臭氧—活性炭相結合的水處理—活性炭吸附深度處理工藝,使水質指標有了明顯的改善。田村山水廠投產后,在原水凈化處理上,除采用三氯化鐵混凝劑、機械攪拌澄清池和虹汲濾池等工藝處理外,并在國內首次應用臭氧—活性炭相結合的水處理工藝。1989年新建的長辛店水廠也采用了臭氧—活性炭深度水處理工藝,使長辛店地區的自來水的水質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為讓市民吃上放心水,公司建立起水廠運轉工、水廠化驗室及公司水質科三級水質監測系統,并嚴格按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原水、出廠水及管網水進行監測。公司水質檢測配備了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放射性測量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目前,水質檢測項目已達100余項。
3 供水管網的建設
1910年京師自來水公司創建并竣工供水。當時僅鋪設直徑15~450mm配水管網147km,其管網口徑為東大西小,管網布局為東密西疏的枝狀結構,因之,京城西南地區長期水壓甚低嚴重缺水。此后管網雖有所擴充,但發展緩慢,至1949年經歷了40年共鋪設管線367km,但其管網結構仍保持建廠初期的狀態,供水范圍仍舊局限京城城墻以內62km2,用水人口63.55萬人。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市自來水公司首先著手當時勞動人民聚居的,仍在飲用嚴重污染的淺井水的龍須溝地區及多年缺水低壓的永定門內、廣安門內、西直門內等地區用水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管網改擴建工程.使勞動人民用上了清潔的自來水,使用水難的低壓區得以改善和縮小。50年代興建直徑200~1200mm配水干線25條,其中1951年興建的直徑200mm,由朝陽門內大街至東郊紅廟的第一條管線,將水供至朝陽門外急待開發的工業區,打破了40年只在城內供水的局面。之后,配水干線很快延伸到規劃建設中東郊的酒仙橋、紅廟、八王墳,北郊的祁家豁子,南郊的沙子口,西郊的永定路。使市區的配水管網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至1952年市區配水管網僅有直徑400mm以上管網環已形成73個,使初建的枝狀管網改建成了環狀,結束了延續幾十年的東大西小、東密西疏的枝狀供水弊端。60年代興建直徑450~1200
mm配水干線9條;70年代興建直徑600~1400 mm配水干線7條;80年代興建直徑600~2200mm配水干線18條。截至80年代,沿二環路、三環路均已興建了直徑1000~1400
mm環狀主配水干線。僅直徑400 mm以上配水管網環已形成102個,構成覆蓋市區供水面積416km2的環狀配水管網系統。截止1999年年底市區自來水供水范圍已達到東至朝陽路大黃莊,南至亦莊隆盛場,西至石景山楊莊,北至上帝,全市供水管網總長度已達到5611.43km;使市區9座水廠可通過主配水干線均衡配水管網水壓,有效地保證了節能降耗,安全穩定、供水。
1998年初,自來水集團公司為進一步做好安全供水、優質服務的各項工作,進一步提高供水企業的聲譽,塑造企業良好形象,從提高服務質量,加快搶修速度,提高社會效益,方便用戶的目標出發,決定開發自來水集團公司報修服務計算機網絡系統,并成立自來水集團公司報修服務中心。
建立報修服務中心,將集團公司業務窗口各單位分散接受用戶報修的形式變為集中接受用戶報修形式,可以實現計算機網絡系統對管網維修和搶修工作的過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經過一年半的設計、施工和對上崗人員的培訓,1999年5月,報修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4 供水調度
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為改變落后調度方式,1974年初即著手進行中心調度對水廠進行遙測、遙信、遙控的MYD—1型遠動裝置的研究。
該系統由調度端、操作臺、摸擬盤、執行端4部分組成,在城市供水系統中采用了全雙工音頻道和糾錯編碼等技術,以第三水廠為試點,該系統的功能能實現對9臺配水機泵進行遙控開停操作,對出廠水壓力、清水池水位及變電站等23個信息量進行遙測,對9臺配水機泵開停狀態、變電站各主要開關狀態等63個信息量進行遙信。
1975年完成了室內聯調后中心調度室和第三水廠隨即安裝,1978年公司結合改、擴建工程對模擬盤和操作臺進行了改造,對MYD—1型遠動裝置在試運行期間存在的問題又進行了改進,于1979年5月該系統正式投人生產性運行。1980年10月經過全國9個城市的科研機關、高等院校、生產廠家和使用單位的鑒定,一致認為該系統性能良好、安全、穩定可靠、使用方便,并能與計算機聯機運行,一般完成一次遙控開停車只需十幾秒鐘,為供水系統進一步經濟調度和實時控制打下了基礎。MYD—1型遠動裝置,達到了城市供水中心調度對水廠三遙控制的國內先進水平。
中心調度室實現對補壓井的三遙和測壓站的監測:為了改變人工現場開停“補壓井”的落后方式及管網各測壓站靠人工前去換取記錄的落后方法,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自1975年開始在北京大學無線電系的協助下,對CFY—1型超短波通道分散型遠動裝置進行研制。實現了對補壓井及管網測壓站的遠方控制。
中心調度室實現對管網與水廠運行工況的連續監測:1990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科研室與航天部704所合作,對管網與水廠自動化監測系統進行了開發研制。對管網和水廠各種參數實現了連續監控。
該系統改變了以前供水管網監測半自動化和配水廠人工監測狀態,使供水管網壓力數據及各水廠重要參數能及時采集、傳輸、通訊、計算、分析、存儲、報表打印并具有大型模擬盤顯示實時數據表格直方、曲線、圖形等多種方式,能1
min監測數據,15 min數據建庫和生成日、月、季、年報表的功能,完全實現了自動化。該監測控系統技術先進、運行穩定、實用可靠、功能齊全。通過第二、第四、第八等3個水廠實際運行表明,對于均衡管網壓力,合理調配水源,確保安全供水,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公司新的調度中心正式啟用。新的調度系統采用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來水自動化調度技術,整個系統是由“上級調度管理級”與“下級調度控制級“兩部分組成。主要設備采用美國DEC公司ALPH2100小型機主服務器和日本橫河公司CENTUM控制器,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微波通信技術三位一體,使調度人員隨時可以通過大型觸摸式顯示屏了解市區各地水壓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對公司市區各個水廠下達調度計劃和調度指令。新的調度系統在增設市區各測壓點方面更加靈活方便,測壓點的設置數量也比原有系統50個點的設備承受極限擴大了4倍,這對確保全市均衡供水意義重大。
5 水廠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水廠配水機組實現一步化操作: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為解決水廠配水機泵實現遠方自動化控制技術,以第三水廠為試點,組織攻關小組,以“一步化操作”為課題,于1978年7月經過多次實驗研制成功了“水泵自動抽真空吊水系統”和“水力閘閥自動啟閉系統”。“水泵自動抽真空吊水系統”,可使待命運行的泵體內始終處于滿水、無氣狀態,當需要開車時,可以立即啟動運行,這是實現配水機泵遠方自動化控制的先決條件之一,“水力閘閥自動啟閉系統”主要由一個三通自動倒向閥控制水力閘閥啟閉,因而可使配水機泵開停和水力閘閥的啟閉同步運行,完成一步化操作,這是實現配水機泵遠方自動化控制的先決條件之二。
至1990年配水機房“一步化操作”裝置已推廣到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水廠。新建的第八水廠、田村山水廠已把水泵“自動抽真空吊水系統”新技術納入正式設計中使用。
水源井井群實現遠方集中自動監控:1958年第一水廠率先試驗每井使用一條專線與繼電器轉換,實現水源井遠方開停成功,新建的第三水廠的井群全部實現了由配水機房控制室操作開停和電壓、電流的信息傳遞。并為其他水廠推廣應用這一技術提供了經驗。
1974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科研室與上海自動化儀表四廠合作研制成功數字式時分制分散型脈沖編碼遠動裝置,簡稱FY遠動裝置,可實現對分散的60口水源井群的遙控、遙信、遙測,控制室可直觀每口井的開停狀態、電壓、電流、電量、水量及故障音響警報等功能,1976年投入生產運行,之后又進一步完善水源井“三遙”系統。該系統于1980年10月北京市公用局受市科委委托,在北京召開鑒定會,有全國9個城市科研機關、高等院校、生產廠家、使用單位53位代表參加,認為該系統達到了城市地下水供水廠調控水源井群及信息采集的三遙系統的國內先進水平。1981年榮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第八水廠建立微波通道系統:1979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第八水廠投產運行。其產水工藝需3次提升,水源井群位于北京市順義縣境內牛欄山地區,中間加壓站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境內孫河地區,配水廠位于北京市東三環亮馬橋地區,為了滿足產水工藝過程要求,在三處建立了微波遠動通道,作為傳送信息和通訊聯絡,及時調控產水工藝過程,保障協調,穩定供水。
第三水廠控制室實現微機監控:1985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科研室與第三水廠共同研制出微機集散型監控系統(WJ—3)采用PC—XT微機與原有FY三遙系統聯接,擴充了現場數據,采用終端與遠動設備的智能接口;硬件采用多CPU分層結構,軟件采用模塊設計方法,配有較完備的一次檢測儀表,配水機房、水源井群生產過程所需的數據、信息能存儲到計算機軟盤上,實時在CRT上顯示、判斷、處理、定時打印報表和狀態信息,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該系統于1987年12月正式投人使用,1988年榮獲北京市政管理委員會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第九水廠引進全套自控系統:該系統由中央控制室及下屬取水、加藥、濾池、配水分控站組成;位于懷柔水庫取水廠的監控系統,采用日本橫河公司生產的YEW-ACK集散型控制系統,設置1臺操作站(UOPS)和4臺現場控制單元(VFCH)分別對加氯系統、取水機泵進行控制和對110kV變電站運行監視,并將現場收集到的設備運行參數、水庫水質變化參數等通過有線和無線通信裝置,傳遞到凈配水廠中央控制室。在取水廠分控站設置2臺打印機,分別打印生產日報運行數據和故障情況,同時還設置1套只有手動控制功能小型模擬盤,作為該系統的后備使用,以提高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凈配水廠的監控系統采用日本橫河生產的CENTUM系統,設有中央控制室、2臺高性能操作站(COPSV)、3座操作臺(COPCV)、4臺串行打字機、1臺硬拷貝機和1套顯示第九水廠產水工藝全過程的小型模擬盤。在中央控制室可對全廠的工藝過程和設備進行計算機開環和閉環的監控,并自動生成生產日報和故障打印。在凈配水廠各分站均設有操作站、現場控制站和端子柜。加藥分控站,對機械攪拌澄清池、回流水池的運行、排泥等進行監控,實現對加藥計量泵、藥液稀釋和配比的控制,實現混凝劑的自動投加,并對加氯系統運行狀態進行監控。濾池分控站,實現對虹吸式煤砂濾池和活性炭濾池的反沖洗和運行的順序進行控制。配水機房分控站,分別對2臺調速配水機泵和2臺定速配水機泵的運行和加氨系統的運行進行監控。整個系統分為現場手動,綜合盤集中控制和中央控制三級系統。第九水廠自動化監控系統投人生產運行,效果穩定,性能良好,在城市自來水行業中,領先應用了現代的新技術,體現了現代化水廠的科技水平。
6 查表所
剛解放全市用水人口只有63.55萬人,現在已發展到542.17萬人,年售水量已從解放初的709萬m3發展到現在的6億m3,現代化管理代替了過去的手工操作,帳務處理方面現在是計算機管理。從1982年開始進行自來水售水業務計算機管理系統開發工作的。最初使用的SO9微型計算機UNIFLEX操作系統COBOL高級語言編制的應用軟件,因為該機硬件存儲量小,維修很不方便,1988年淘汰該系統,在10臺長城286微機上,DOS操作系統下用DBASEⅢ數據庫語言成功地開發了售水業務應用軟件,1989年通過審級鑒定,被評為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及對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1994年對原有系統進行了換代,目前使用的是IBM系列微機,DOS操作系統,FoxPro應用軟件,NOVELL Netware.5網絡操作系統,本系統解決了單機運行,數據匯總靠軟盤傳輸的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使數據統一管理、集中控制,數據共享,提高了數據完整性及安全可靠性,使我們的科學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現在售水統計分析全部使用計算機,為首都經濟發展、為集團公司制定供水規劃,為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及時、準確提供數據,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大大提高,現在各項統計報表全都是計算機打印。柜臺收費查詢使用計算機,方便了用戶,提高了服務。
7 水表廠
1949年我公司正式成立了供水科水表股,開始了維修水表的工作。生產工序采用報裝維修方式,即由專人送到水表股,首先抄表底數—清洗外觀—卸銷口—分到修表工手中,完成整表的維修—驗表工校驗。生產定額每日為4只/人,月修表產量僅700只水表。到1958年修表工序改為以流水作業取代了過去個人整機維修的方式,并設專人把關,檢查質量,使整機質量和生產效率有了明顯提高。
修理進口水表存在著工藝復雜,陳舊落后,材料緊缺,勞動強度大等諸多問題,所以一個以克服困難、自力更生,設計生產國產水表的強烈愿望產生了。于是1958年全體職工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研制出第一只“東風”牌旋翼濕式冷水水表,口徑從15~40mm年產量為1000只左右,它標志著北京市在供水領域中結束了外國水表一統天下的歷史,實現了從維修“萬國”牌洋水表轉向制表工業的一個飛躍,開創了制表工業的新紀元。
1965年參與全國水表行業LXS-15—50mm小口徑旋翼濕式冷水水表的設計及批量生產;1967年完成了LXS-80—150mm大口徑翼濕式冷水水表的設計與制造;繼而1973年又完成了LXL-80—200mm水平螺翼濕式冷水水表的設計與生產。至此,水表廠從民用到工業用兩大系列各種規格的冷水水表均為國家統一設計型產品,水表的技術指標均達到ISO
4064國際標準。隨著工業化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水表廠發展突飛猛進,從以維修水表為主,發展到以生產制造市優、部優產品的專業廠家,于1975年后將“萬國”牌水表全部換為國產水表,從而實現了在裝水表國產化。
這兩大系列的產品采用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大量采用了少切削或無切削的熱塑注塑成型工藝,降低了成本,機芯采用優質工程塑料,靈敏性高,不污染水質,水表零件的互換性強。兩大系列的各種口徑水表及旋翼濕式C型水表均獲市優及機械電子工業部、建設部部優產品稱號,并作為中國城鎮供水協會推薦產品。
1976~1989年完成了LXY-15—200mm遠傳水表系列產品的定型生產,此產品獲1990年北京市市政管理系統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1980年研制并投入生產SDX隨動式加氯機。1984年正式生產CLF—3超聲波流量計,廣泛用于大口徑管道的計量管理。1984~1987年研制開發了LXSR-15—100mm民用及工業用熱水水表系列產品,填補了北京市供水計量產品的空白。1985年研制并生產LXS-15C—40C
mm旋翼濕式C型冷水水表,提高了冷水水表的計量精度和內在質量,為水表的更新換代、趕超國外先進水平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87年成功的研制成LXS-15E—50E旋翼濕式E型冷水水表,具有讀數方便優點、指針結構簡單、最小示值利于檢定等特點,此產品出口巴西。1989年研制成ZKJL—4型真空式加氯機。1990年開發生產YLL—3自動記錄壓力表。90年代后以開發了LYF-15D—40D單流束防腐遠傳流量計,廣泛用于硒土工業和電子工業的酸性介質及純水計量。
隨著城鎮供水科學化管理,我們已研制了IC卡水表,IC卡是當今世界先進技術,該技術將IC卡技術引入自來水計量管理工作,可保證抄表準確性,為管網分析供水、節水提供可靠數據;隨著物業管理水平提高,IC卡水表有遠大的發展前景,目前已投放市場。
為加快新產品開發步伐,我們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軟件,大大提高了設計水平和技術管理水平,設計出更多的適銷對路的產品,為企業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水表廠重視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在水表行業中第一個生產鋼制齒模芯;水表塑料零件全部采用自行設計生產的模具加工;驗表校驗機經過單臺、雙臺驗表;精度從0.5%過渡到0.2%;將水表磁度盤改為塑料度盤,大量節約了銅材,降低了成本,此項改革迅速在全國水表行業中推廣。
目前水表廠已發展為年生產能力為50萬只標準水表及其他供水計量產品,產品暢銷28個省市及出口巴西等國,已成為一家融研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技術培訓為一體的專業廠家。
8 設備器材廠
1975年北京市公用局興建北京市管件廠,分兩期建設,總投資1554萬元。1989年10月隨北京市公用局機構調整,北京市管件廠劃歸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管轄,改稱北京市自來水公司設備器材廠。
1979年底,建設中的北京市管件廠,在鋼管生產尚未形成完備生產能力,第八水廠建設又急需鋼管的情況下,籌建處自行研制購置設備,于1980~1981年試生產,1982年正式生產,當年直縫鋼管產量達5742
t;1983、1984年兩年又生產12500多t,為第八水廠建設提供了管材,保證了市政建設工作的需要。
1982年該廠將塑料包敷鋼管的先進技術列入1983年科研項目,市公用局先后撥款43萬元,當年完成了調研、設計工作,同時建塑料防腐車間,購置、拋釩除銹機、塑料擠壓機、混料機等設備,1983年底試生產,1984年正式投人生產,年生產DN219mm以下規格包敷管33.79km,年產值32萬元。至1986年共生產68 km。
至1985年,北京市管件廠擁有主要生產設備417臺套,年生產系列直縫鋼管達15000t。產品質量亦達到和超過北京市京Q/Qyy—046—88直縫焊接鋼管標準,鋼管防腐質量達到石油部SYJ28—87埋地鋼管環氧煤瀝青防腐層技術標準。1985年至1988年連續四年平均產量超萬t。至1989年止,累計生產各種規格鋼管163797
m(72092 t),鋼管防腐40多km,煤氣管防腐68 km,鋼管件500多t,其中為第九水廠一期工程生產多種管徑鋼管共計41194m(27222
t)。
90年代企業在各個方面受到很大考驗,逐漸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廠內擁有2條DN600~ 3500mm直縫焊接鋼管生產線及2條鋼管表面除銹、內外壁涂裝防腐生產線。擁有完整、高效,精密的生產及產品檢驗設備和手段,為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標書技術要求和工程量提供了可靠保證。
1997年以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等信譽在九廠三期競標中取勝,DN400~2200mm大口徑水壓試驗機是為第九水廠一、二期工程需要設計制造的,為完成九廠一、二、三期DN
2200 mm輸水鋼管約80km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投標承接了廣東、深圳、中山、遼寧大連、吉林長春等外埠自來水公司重點引水工程的輸水鋼管工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自來水公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北京市供水事業的科技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從1949~1999年的50年科技發展過程中;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自來水公司主要是圍繞舊設備、舊設施、舊工藝開展了群眾性的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活動,在改進舊設備,改善水質消毒,創制管線新配件,施工新工藝,開創用戶計量等技術方面碩果累累。6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內亂,供水科技工作處于全面停滯,進入70年代中期,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北京市自來水公司供水科技工作進入了大發展時期。至1999年,在制水凈化工藝、水質檢測方法、檢測手段、檢測項目的研究開發有了新的突破并不斷引進、應用現代的高、精、尖儀器儀表,使自來水水質監控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供水設備廣泛采用新技術、新設備,不僅確保設備安全、穩定的運行,而且在高效、節能、挖潛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水廠從配水機房至水源井、補壓井自動化監控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企業的經營管理全面應用了計算機輔助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工效和各種信息的快速傳遞,初步形成了計算機網絡系統和現代通訊網絡系統;自來水配、售水計量,儀器儀表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企業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正在不斷的健全和完善。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向大型現代化的企業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