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準備通過BOT加BT的模式,在3到5年內投資10億元,基本完成金灣、斗門5座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讓西區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80%以上。7月7日,金灣區、斗門區政府分別與珠海市供水總公司簽署了污水廠BOT特許經營授權框架協議。珠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霍榮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榮靄出席會議。
新模式加速西區污水處理
西部地區總人口超過80萬人,每天產生污水20萬噸,占全市37%。今年4月井岸污水廠建成投產后,其2.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還是遠不能滿足西區需要。
珠海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污水處理廠采用特許經營(BOT)的形式,由珠海市供水總公司進行規劃、融資、建設、運營和維護。特許經營期限為斗門25年、金灣30年。特許經營期滿后,將其無償交給斗門、金灣區。
前3年的污水處理費將按運營成本定價,即0.7元/噸,第4年起按"成本+稅收+合理利潤"原則核定,但仍承諾要比國內同行利潤水平低15%。"也就是說市民的污水處理費和政府補貼的部分都會更少。"
另一方面,污水管網也由供水公司貸款同步建設,并由市、區兩級財政為融資提供擔保,并逐步回購,此為BT模式。
兩污水處理廠10月開工
按照協議,今年9月底之前,珠海市供水總公司將與斗門、金灣進一步溝通,根據西區6大排水分區規劃詳細合同。據了解,三灶、新青兩個日處理4萬至5萬噸污水的處理廠已確定在今年10月開工,明年6月到8月竣工,屆時西區污水處理率將從現在的10%提高到60%。3到5年內基本完善金灣、斗門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實現總處理能力18萬噸/日,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