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該縣縣委和政府順應民心,下決心改變民生最基本用水條件,當年制定了5—7年規劃,集全力推進農村用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和供水管理企業化目標。
面對復雜的地貌特點,該縣依照客觀規律辦事,打破城鄉和行政區劃,以地域水系統一設計,城鄉一體規劃,跨鄉鎮、跨村建設村民生活用水網絡,并有計劃地按板塊整體推進。該縣把縣城和全縣13個鄉鎮、241個行政村全部納入3大公司4大水站的規劃中,其中3個供水公司覆蓋的全是跨鄉鎮的大管網。
如中指原公司,供水網絡縱向貫通鉗二、羊泉和吉子現3個鄉鎮,橫向輻射沿線各村組。經過4年的努力,該縣原區90%的農家用上了自來水,全縣完成農戶自來水入戶1.8萬多家,占農戶總數的66.1%。
過去不適應的產權和機制,在全縣大水網建設中得到徹底改革。該縣對中小型水利供水工程全部進行改制,按照經營狀況,分別采取拍賣、轉讓和承包經營的方式激活資金,4年中盤活了192萬元,同時使250多處水利工程的產權得以清晰化。具體建設方面,該縣徹底根除了過去單一靠政府建水的局面,激勵全民全社會參與建水。在“民辦公助、民辦為主”新體制推動下,全縣興起了建設用水管網新高潮,村組集體、農民個體和企業投入的積極性被空前調動起來。到目前,該縣辦水總共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其中農民就投入了1600萬元。
如今,該縣城鄉群眾生活用水實現了一體化,農民與城鎮居民用水一樣方便。由于各公司水站全部實現了供水企業化,實行一網一價,最高水價限制的辦法,管理有效,極少出現糾紛。人的生活用水方便后,該縣鼓勵農民把水龍頭接到蘋果園和蔬菜大棚,以便旱時噴藥用水,現在已有效地解決了數萬畝果園和蔬菜大棚的生產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