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第二批)》,四川省成都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老舊院落改造資金機制”“管網智能評估體系”兩項先進經驗做法成功入選,為全國供水行業提供可復制的漏損治理范式。
一直以來,公司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由公司領導牽頭成立專項漏損治理小組,細化科學合理的漏損控制目標及行動計劃,層層壓實責任,強化激勵機制與動態考核體系,建立健全漏損長效機制,深化漏控模式賦能,聚焦高校聯合科研創新,2024年全域漏損率有效降低,切實打造高品質供水行業標桿。
強化頂層設計,推動供水設施改造升級
公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民生需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據市政府辦公廳、市水務局發布的相關方案,建立戶表與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資金籌措機制。近十年來,公司累計完成2227個院落、22.5萬余戶改造工程,近5500公里管網更新改造,系統性消除管網漏損隱患,將民生服務延伸至“最后一米”,實現居民用水品質與城市節水效能同步提升。
整合數據資源,構建管網智能評估體系
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開展“結合管網監測數據與智能決策算法的自來水管線健康等級評估與風險預測系統”研究,探索供水管網動態科學評估體系。整合近137000條管線的20個屬性、1200余條維修記錄、140余個壓力監測點歷年數據,開發智能算法模型,建立管網健康評估及風險預測軟件系統,實現對管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精準分析,幫助識別潛在風險管線、科學制定日常巡查計劃,提升輸配效率與供水系統的安全性。該系統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式高危管線評估,為科學進行管網更新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顯著提升供水管網智能化管理水平。
應用前沿技術,打造智慧漏損治理模式
公司利用管網健康評估及風險預測軟件系統,科學篩查“亞健康”輸水管線,將華陽片區劃分為16個片區和6條主要輸水干管,持續開展網格化探漏工作,2024年累計探測90余處漏點,涉及管道口徑DN25-DN300;同時引入壓力管道機器人技術,對近40公里輸水管線開展分期探漏與維修,共發現并修復7處漏點。2024年,公司成功將產銷差率降低2%,有效減少漏損水量并節約供水成本,創新打造“智能檢測、精準定位、快速修復”的探漏新模式。
AI技術賦能,助力抄表計量提質增效
目前,公司的在網水表已發展至200多萬支,其中機械水表120萬余萬支,巨量的查表照片需要人工審核比對,耗費極大的人工,且無法保證人工比對照片的準確性。
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基于最前沿的AI技術對水表照片進行智能識別,開發部署相應的圖像處理算法和讀數識別模型,實現對人工查表工作的規范化要求和監督工作,查表照片自動識別并對識別異常情況自動歸類,照片識別準確率已提升至90%以上,實現每日3.3萬只水表數據自動比對,及時發現查抄問題并跟進開展業務處置,大幅提升抄表效率,實現水表“抄得準,抄的快”。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守護城市水脈。加快推進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項目實施,新增布設900余個壓力監測點及5000臺噪聲監測儀,全面提升供水管網感知度,快速精準定位漏點,持續降低漏損水量。”成都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