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在于星羅棋布的小村落。常州農村人口近150萬,至今多采取灰水在宅前宅后土壤中自然下滲,糞便儲存在各式糞池中就地處理的簡易方式,嚴重污染環境。就常州來說,更威脅國家重點水源保護水域太湖和長江的生態安全。因此,為分散村莊的生活污水找一條出路的任務十分迫切。
常州市規劃局和規劃院、市排水管理處等部門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吸收了15年以來在歐洲的郊區和農村廣泛開展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的經驗,采用人工濕地技術,在大量研究調查的基礎上,于2006年1月在距離常州市中心40公里的孟河鎮通江花園居民小區,動工興建了正式名稱叫做“基于垂直潛流生態濾床技術的分散式污水及污泥處理系統”的裝置。2006年10月,系統正式投入運行。
名稱雖然復雜,但當筆者來到這里實地考察時,所見卻無非是一個地堡式的水泥建筑物和4塊略低于地面的鋪著粗砂的池子而已。其中兩塊平鋪著一些管子,池子的兩端有兩個更粗一些的白色塑料管斜插進地下,池子里有規律地間隔生長著一些蘆葦。平心而論,若不是路邊那塊大理石的“紀念碑”說明它的作用,筆者還真看不出這是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
這個污水處理工程是為一路之隔的通江花園小區的居民服務的。小區居住著因工業征地搬遷到這里的200多戶農民,總計1300人。小區設有與雨水分流的生活污水管道,從地下通到那個水泥“地堡”中。這個水泥殼的“地堡”就是污水的初級處理處,深埋地下5米多,可容80立方米的污水。這個沉淀池內分為三格,主要功能是使生活污水在這里初步沉降。污水首先被抽進這些迂回曲折的管子里,又從管壁的小孔內流出,流進鋪滿沙礫的濾床上,自然滲入沙礫中。這兩個池子的底部都鋪有雙面土工布,以防污水滲入自然土壤中。
別看這兩個濾床表面平淡無奇,實則講究很多。濾床總深度雖然不過1米—1.25米,卻分為表層、過濾層、過渡層、排水層、防滲層等好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礫石和粗砂的大小都不盡相同,越往下顆粒越大。污水經層層過濾到達排水層時,自然流進鋪設在這一層的排水管中,也就是在這兩塊過濾床邊上的白色塑料管。這幾根管子管壁上都有切口,收集過濾后的污水,并排進旁邊的新孟河,直達長江。
作為工程第三個組成部分的是兩塊污泥濾床。沉淀池里淤積的污泥定期被污泥泵抽進這兩塊池子做干化處理,說得通俗些,就是把它曬干。但這里也有很多學問。污泥含水率很高,如同前面提到的兩塊人工濕地一樣,這兩塊污泥濾床也分好幾層,也在底部鋪有防滲的土工布,也有通氣管。滲下來的污泥中的水分經排水管重新流回初級沉降地,而后再進入濾床過濾后排出。
這個裝置看上去也不過就是過濾、過濾、再過濾,這能達到污水去污的目標嗎?據介紹,秘密就在于濾床的那些粗砂和礫石上,它們為微生物細菌提供了非常適宜的生活環境,而這些微生物在污水下沉過程中通過反應去除了碳化合物、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以及病毒體和非病毒微生物。
裝置運行幾個月來,根據監測結果,出水效果理想。氨氮去除率達93%,總磷去除率達86%,出水水質已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排放B標準。記者到出水口去看,果然出水清澈,毫無異味。而濾出的污泥干化之后可以肥田,這里每年可干化污泥10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