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記憶·TOP10
2024
1月10日,第十四屆年度“中國水利記憶·TOP10”評選結果揭曉。本次評選經專家審議和廣大讀者網絡投票,“《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出版發行”等被評為“英大長安杯”2024水利十大新聞,“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等被評為“青龍管業杯”2024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江蘇宜興市:建設應用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等被評為“樂水杯”2024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英大長安杯”
2024水利十大新聞
1.《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出版發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堅持民生為上、治水為要,提出治水新思路,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于2024年10月出版發行,分6個專題,收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297段。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新時代新征程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促進“人水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4年5月,第十屆世界水論壇期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英文版首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英文版分享了中國具有引領性的治水思路、政策和實踐,為各國進一步了解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提供了系統豐富的內容。書籍由水利部組織編寫,英文版由中國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發行。
2.水利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水利部把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系統梳理、全面承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涉及水利領域的改革任務,著力健全和完善實用管用的體制機制。一是推進水利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二是深化水利投融資、水價、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等領域改革。三是推進水旱災害防御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四是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五是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六是完善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全面推行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完善現代化灌區建設與運營管理機制。七是健全水利新質生產力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數字孿生水利建設體系、水利技術標準體系,健全水利科技創新、水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八是完善河湖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完善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健全河湖健康保障、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機制,完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九是完善水治理體制機制法治體系,健全水利法治體系、水利規劃體系,完善流域統一治理管理機制,全面推行水利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六項機制”。
3.水利部門科學有序有效應對大江大河26次編號洪水
2024年,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極端天氣趨頻趨重趨廣,我國部分地區汛情刷新紀錄、局地季節性干旱伴發,大江大河發生26次編號洪水,為1998年有資料統計以來最多。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李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專門部署。水利部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采取有力措施,實現了全國各類水庫無一垮壩、大江大河重要堤防無一決口、旱區城鄉供水有效保障。2024年汛期,全國6929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防洪運用,累計攔蓄洪水1471億立方米,減淹城鎮2330個次、減淹耕地面積1687萬畝、避免人員轉移1115萬人次,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奪取了水旱災害防御全面勝利。
4.《節約用水條例》正式施行
2024年3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第776號國務院令,公布《節約用水條例》。《節約用水條例》是我國首部節約用水行政法規,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6章52條,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節水工作的豐富實踐,將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轉化為制度規范,以法治方式和法治途徑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為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保障國家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水利部全力推動《節約用水條例》出臺,配合國家立法工作機構完成條例草案兩輪征求意見,做好立法調研、條文修改、部門協調、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工作,提供支撐材料50余份30余萬字。配合國家立法機關做好節約用水條例審查審議,協調推動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組織專家解讀和媒體報道,通過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條例答題活動等方式介紹條例情況,做好條例宣傳貫徹工作。
5.增發國債帶動水利建設全面提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創新高
2024年,增發國債帶動水利建設全面提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創新高,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水利貢獻。2024年,全國實施水利項目4.7萬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海河流域蓄滯洪區、海南昌化江水資源配置等41項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一批在建工程加快實施,全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35萬億元,連續3年超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大規模水利建設盡可能多地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就業314.7萬人,有效發揮穩增長、促就業重要作用。
6.水資源費改稅試點2024年12月1日起全面實施
2024年10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水利部發布《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全面實施水資源費改稅試點,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辦法》對水資源稅的納稅人、計稅依據、稅額標準、稅收優惠等稅制要素作出了具體規定,明確水資源稅的納稅人為直接從江河、湖泊(含水庫、引調水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和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水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根據水資源狀況、取用水類型和經濟發展等情況實行差別稅額。全面實施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后,水資源稅收入全部歸屬地方,適當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相對于前兩次改革試點,《辦法》在完善稅收制度、擴大地方權限、健全征管機制、理順價稅關系等4個方面進行了政策調整。《辦法》的出臺,有助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水資源稅改革成果,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
7.母親河復蘇行動加快推進,河湖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水利部加快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印發《加快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實施方案(2024年)》,開展復蘇行動方案目標措施檢視,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實施臺賬管理,扎實推進母親河初始水權分配、生態流量監管、水資源調度、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完善、河道整治和水系連通等重點任務措施落實,取得顯著成效。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水流貫通,永定河連續4年全線水流貫通,連續兩年保持全年全線有水,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南運河等華北主要水系先后實現水流全線貫通,白洋淀生態水位保證率達100%。西遼河干流水頭26年來首次到達通遼市城區,黑河、洮兒河、漳河、史河、灌河、小清河等河流實現全線貫通,迪那河等河流實現有水河長和時長的增加。88條母親河中有74條實現全線貫通,有5條增加了有水河長和時長,另外9個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積得到有效保障,河湖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8.全國首單水利基礎設施REITs成功上市
2024年11月8日,全國首單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浙江紹興湯浦水庫REITs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實現水利REITs“零”的突破。首單水利基礎設施REITs的成功發行上市,在我國水利“兩手發力”改革中具有重要標志性意義,構建了水利存量資產和新增水利投資的良性循環,打造了拓寬水利長期資金籌措渠道的新型權益融資工具,對盤活水利存量優質資產、回收資金以資本金的形式投入新水利項目建設將發揮示范推動作用。2024年11月28日,水利部在浙江紹興召開水利投融資改革工作推進會,研究部署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重點工作。水利部部長李國英指出,要進一步增強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資體系,特別是要用好水利REITs等工具,構建長效投融資機制,讓工程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資金變投資。
9.數字孿生水利防洪“四預”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4年,全國大江大河累計發生26次編號洪水,為1998年有統計資料以來最多;全國共發生38次強降雨過程,列1961年以來同期第四多;131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常年偏多九成。水利部門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和水利業務深度融合,將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實時映射到數字世界,“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夯基提能行動深入實施,我國首顆以水利命名的遙感衛星“水利一號”成功發射,積極打造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超前準確預報大江大河26次編號洪水,其中提前2天準確預報北江將發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提前1周準確預報長江中下游干流將全線超警,提前1天準確預報淮河正陽關站洪峰水位將達25.20米(實際25.17米)。永定河官廳山峽段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體系,并投入實戰、取得實效。在湖南岳陽團洲垸及湘潭涓水、吉林通化蛤蟆河、遼寧鐵嶺王河、內蒙古赤峰老哈河、廣東廣州西福河等8處堤防發生潰口險情期間,各地加強暴雨洪水預報、預警及洪水預演漫堤風險分析、構筑防線方案分析等,為打贏水旱災害防御硬仗提供堅強支撐和有力保障。
10.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獲表彰
2024年11月26日,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儀式在京舉行,100個先進集體、209名先進工作者和9名勞動模范受到表彰。全國水利系統“雙先”評選表彰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水利部保留的唯一一項聯合人社部開展、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的活動,是水利系統的最高榮譽,每5年開展一次。本次評選表彰活動首次由兩部委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高規格成立評選工作領導小組;首次對受表彰先進個人進行全覆蓋考察;首次向被表彰的先進個人發放一次性獎金,進一步強化激勵作用;首次單獨舉辦高規格表彰儀式,充分體現了對先進模范的尊崇禮遇。此次評選表彰工作將有效激發全國水利系統各級單位、廣大干部職工的干事創業熱情,推動提升干部職工對水利行業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水利事業發展的凝聚力、感召力。
“青龍管業杯”
2024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
1.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
2024年7月9日,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在黃河干流山西吉縣、陜西宜川縣交界處工程壩址舉行。該工程是黃河歷次重要規劃確定的干流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之一,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水網的重要結點工程,是關乎黃河中下游長久安瀾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工程建成后,將確保下游河床不抬高,保障防洪安全;有利于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河道不斷流;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福祉。
2.西江大藤峽水利樞紐首次達到正常蓄水位
2024年1月18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次達到61米正常蓄水位。這標志著工程的防洪、航運、發電、補水壓咸、灌溉等綜合效益可全面發揮,同時為枯水期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備足了水源。該工程是國家水網重要骨干工程,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隨著水庫蓄至61米正常蓄水位,可調節庫容達15億立方米,保障包括澳門、珠海、中山等重點城市在內的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在春節期間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庫區渠化航道超300公里,3000噸級的船舶可暢達柳州、來賓等市,西江黃金水道效益充分發揮;機組發電效率進一步提升,發電量增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清潔能源。
3.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
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行。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總投資約353.99億元。工程全線通水后,將有效解決廣州、深圳、東莞水資源問題,為香港以及廣東番禺、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解決擠占東江流域生態用水問題,惠及約3200萬人。
4.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2024年12月2日,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首臺TBM“江漢先鋒號”在湖北保康縣掘進始發。2024年1月,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該工程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開工的重大項目,于2022年7月7日正式開工,靜態總投資551.58億元。工程建成后,結合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輸水能力挖潛,可將中線一期多年平均調水規模從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增加漢江丹江口斷面的水資源量,有效促進漢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漢江上游引漢濟渭工程年均引水量可由近期的10億立方米增加至遠期的15億立方米,有效保障關中平原供水安全。
5.浙江鏡嶺水庫工程開工建設
2024年6月29日,浙江鏡嶺水庫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正式獲水利部批復,意味著鏡嶺水庫全面完成工程前期審批工作,正式進入施工建設階段。工程總投資122.6億元,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是浙江省“十四五”期間庫容最大、移民人口最多、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與欽寸水庫、湯浦水庫等形成聯合調度,具有顯著的防洪、供水、灌溉、生態等綜合效益,切實提升區域流域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能力、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6.江西峽江灌區開工建設
2024年5月20日,江西省峽江灌區工程開工動員會在峽江縣舉行。該工程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總投資達37.04億元,建成后可保障城鄉22.61萬人用水需求,覆蓋灌溉農田面積67萬畝,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提高經濟作物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7.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線推進建設
2024年12月5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2024年度工程現場推進會順利召開,標志著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設進入新的階段。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及后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淮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標志性、戰略性工程。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超180億元,充分發揮了重大水利工程穩投資、穩增長的重要作用。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打通淮河流域洪水排泄入海通道,大幅度提升洪澤湖防洪標準,有力保障淮河流域2000多萬人口、3000多萬畝耕地防洪安全。
8.引江濟淮工程(河南段)全線通水
2024年6月21日,引江濟淮工程(河南段)通水階段驗收,標志著該工程正式具備通水和運行條件。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由長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區跨流域補水的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工程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總投資76.50億元。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周口市供水2.06億立方米。同時,依托引江濟淮調入水量,退還淮河流域被擠占的河道生態用水和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增加補充生態環境用水。
9.甘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全面發揮效益
2024年,甘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全面發揮效益。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甘肅省迄今投資規模最大、引水渠線最長、覆蓋地區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于2015年10月開工建設,總投資73.06億元,建成通水后,對全面發揮引洮供水工程綜合效益,助推隴中、隴東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0.東淀蓄滯洪區(河北省部分)防洪工程與安全建設項目開工建設
2024年5月18日,東淀蓄滯洪區(河北省部分)防洪工程與安全建設項目開工建設。該工程是災后恢復重建增發國債支持項目,總投資72.39億元。項目建成后,不僅將顯著提升區域防洪能力,為京津冀地區筑牢防洪屏障,還將優化水資源調配格局,為流域生態修復、農業灌溉及城鄉安全用水提供堅實支撐,充分彰顯防洪減災與生態效益的雙重價值。
“樂水杯”
2024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1.江蘇宜興市:建設應用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
2024年,江蘇省宜興市探索建立“一面”(縣域)、“三級”(行業監管、主管部門和管理單位)、“多點”(大中小型水庫)的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模式,將行業內外、不同規模的水庫業務全面納入運管矩陣統一管理。整合多種監測手段,輔以AI人工智能分析預警,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融合高精度數字孿生場景,驅動水庫專業洪水預報等模型,提前預警并提供轉移、搶險方案。2024年汛期,宜興市運用現代化水庫運管矩陣科學調度,成功應對多輪強降雨,確保湖庫安瀾、百姓安居。
2.陜西富平縣:固土保水促進“柿業”紅火
陜西省富平縣通過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將跑土、跑水、跑肥的山坡,改造成保土、保水、保肥的梯田,用于種植農作物、建果園。富平縣素有“中國柿鄉”之稱,目前全縣栽植柿子面積36萬畝,在實現固土保水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帶動農民增收。從山頂到溝底,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有效控制區域水土流失。通過實施坡改梯、營造水保林、實施小型水保工程、對項目區已有疏幼林地實行半開放封育。十余年來,富平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591.66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全縣水土保持率達89.76%。
3.湖南麻陽縣:探索水生態產品“變現”路徑
2024年10月9日,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舉行水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成果發布會暨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簽約儀式,現場發布《麻陽縣水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報告》,全縣水生態產品達18項,估值近200億元,現場簽約7億余元。麻陽縣在湖南省內率先開展水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工作,創新質押體系和轉化路徑,以“取水貸”“節水貸”等為抓手,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初步形成水電、水庫灌溉、城鄉供水、河道采砂、地熱、礦泉水、山泉水、節水灌溉等多種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4.山東沂沭河流域大汶河流域:6部水利測雨雷達布設組網
2024年山東省水利廳以沂沭河流域和大汶河流域為試點,選址臨沂市岸堤水庫、唐村水庫,日照市青峰嶺水庫,淄博市東里店水文站、田莊水庫,泰安市金斗水庫,布設6部水利測雨雷達并完成組網。雷達數據實時傳輸至山東省水情中心雷達系統控制運算處理中心站和水利部信息中心。同時,山東省水文中心還與氣象部門統籌資源、密切合作,在全國率先實現跨部門雷達組網應用。
5.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創建灌區“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機制
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積極推動“四水四定”改革試點,創新灌區“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機制,探索黃河流域可借鑒的現代化灌區建設經驗。利通區從明晰水權、水價調整、精準計量入手,將用水權確權到戶,頒證到村;建立覆蓋各區域、各行業的水資源價格體系,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安裝灌區渠道測控一體化計量設施,實現灌區用水的精準計量。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寧夏水發利通現代農業供水公司,形成“水務局+項目公司+合作社”管理新機制。暢通水費計收、精準結算、融資投資等渠道,建立用水權市場化收儲交易機制。
6.安徽定遠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帶動新增耕地指標
2024年9月4日,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成功交易全國首單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滁州市瑯琊區人民政府作為指標受讓方,以207.96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滁州市定遠縣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新增的16.28畝耕地指標。通過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區提高了糧食產量,保障了耕地紅線,拓寬了補充耕地來源。交易收益的70%將用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30%獎補給項目區的鄉鎮用于耕地保護,拓寬了坡耕地治理資金投入新路徑。滁州市積極探索釋放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后新增耕地的價值,實現多維度的價值轉化,探索出“修梯田、提效能、促增收、興產業”的“定遠模式”。
7.浙江舟山市定海區:堅持系統治理 建設運行五山水利工程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以東山、長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等環繞定海的五座山體為切口,興建五山水利工程,創新提出“上攔—西調—中提升—內循環”方案,2023年全部建成,2024年迎來全面考驗,以立體治水劍指防澇痛點,帶動區域的有機更新、邊界延展和能級提升。定海區圍繞五座山新建18.3公里截洪渠,減輕雨水驟降時城區的防洪壓力;連通紅衛、城北、虹橋3座水庫,強降雨來臨前可放空水庫;依托城市主要道路,重新鋪設總長41.1公里大斷面箱涵與管道相結合的主干排水網絡;新建3個泵站總流量32立方米每秒,將強排關口前移至城市中心,強排能力提升80%。水利工程融入城市治理,變施工便道為城市綠道,變山洪來水為瀑布景觀,變工程設施為科普小品,五山水利工程建成后,定海區拓展了城市空間、提升了城市品質、改變了城市生活。
8.廣東高州市:創新治污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
在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石鼓鎮東岸山村,粵海水務東岸山村農村污水處理示范點(粵美綠站)2024年開始運營,這里集污水處理、咖啡書吧、智慧營業、光伏發電、助農直播、口袋公園等功能于一體。“粵美綠站”以生態環境提升和產業開發為切入點,利用“潮汐吸力”將氧氣吸入濕地基質或土壤空隙,顯著提高人工濕地溶解氧量,加速有機物和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過程,有效解決部分村莊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不足、氨氮去除效果不佳,污水漏接、散排或直排村塘等問題。“粵美綠站”成為高州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助力城鄉均衡發展的亮點舉措。
9.浙江溫州市:首創農村水利全生態服務綜合保險
2024年,浙江省溫州市在全國率先創立農村水利全生態服務綜合保險,將全市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灌溉渠道、江海堤防、水閘、堰壩、單(聯)村水廠等納入試點保險保障。該項目針對農村水利工程“小、散、多、廣、長”的管護難點以及“重建輕管”和基層管護能力不足的痛點,建立“保險+服務+科技”的保險制度,實現水毀后的48小時快速精準賠付,管修養一體化服務,解決建后管護缺位和資金保障難題,提高了水利工程災后修復的綜合效率。
10.陜西水利博物館:創建國家級博物館 保護傳承弘揚水文化
2024年8月23日,陜西水利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成為黃河流域首家獲此殊榮的水利行業博物館。陜西水利博物館長期致力于水利文物、水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展示和社會教育活動,主展館、水文館、節水館展陳面積近3400平方米,總藏品達560件。陜西水利博物館精心策劃水知識宣傳線上直播和水資源科普進課堂、奇趣水實驗等一系列展覽和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吸引眾多群眾走進博物館感受水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