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遂昌縣創新實施的“1314”縣域統管運行管護模式,明確提出打造農村供水“一小時響應圈”,即從發現問題到統管員到達現場解決問題,需要在1小時內完成。
近200座單村水站、66名統管員,要在60分鐘內實現點對點派單、實打實銷號,這樣的統一調度、集成管理,數字化手段不可或缺。
在遂昌縣智慧水務調度中心,當管理員袁麗軍登錄農村飲用水運行管理平臺,90個智慧化單村水站的瞬時流量、出水渾濁度、余氯值、pH值(氫離子濃度指數)等數據一目了然。點擊單個水站,還能看到不同角度的實時監控畫面。
“數據的實時上傳,不僅能減輕統管員的工作強度,還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數據異常,實現平臺自動報警。”袁麗軍點擊平臺的智慧生產模塊,展示實時報警功能。
“比如,當水池水位低于0.3米、出廠水濁度大于1NTU(散射濁度單位)、pH值低于6.5或大于8.5、余氯(游離氯)低于0.3毫克每升或大于2毫克每升時,平臺就能自動報警,我們會立即將問題通過平臺反饋給片區統管員,提醒他們在1小時內抵達現場并排查問題。”袁麗軍舉例。
平臺這一端,管理員點對點派發問題清單;平臺那一端,統管員通過手機App(應用程序)接收工單信息。
在大茂坑村水站,統管員劉英海打開“水務通”App,向記者展示他在2024年12月24日16時接到的一則派單:大茂坑村水站濁度超低限,可能原因是儀器故障。
“接到消息后,我在半小時內趕到現場,先用便攜式水質檢測儀檢測水質,發現濁度正常,判斷是站內檢測儀器出了問題,立即聯系廠家維修。”劉英海解釋。平臺信息顯示,這一故障在26日處理完畢,劉英海在故障排除后還在平臺上傳了現場儀器正常使用的照片,完成銷號。
問題的反饋渠道不只局限于自動報警。目前,平臺還定期錄入群眾通過12345政務服務熱線所反饋的農村供水問題,并及時跟蹤辦理結果,構建起平臺報警事件“發現—流轉—呼叫—處置”全過程供水服務閉環處置鏈條。
“2024年以來,平臺已處理群眾反饋的農村供水問題61起,問題處置率達到了100%。”袁麗軍展示平臺統計的問題處置數據。
智能化感知、實時化調度、可視化指揮、專業化處置……平臺的上線為打造農村供水“一小時響應圈”提供了可能。
“統管員每次巡檢水站要現場掃碼,在平臺打卡,每次檢修也要及時上傳處理結果。我們將這些考勤數據作為考評統管員的重要依據,將考評結果與年度績效掛鉤,促進長效管護。”遂昌縣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塘根說,“目前,平臺可實時監測90座水站數據。我們力爭在2025年上半年,將剩余的100多座單村水站,全部納入平臺管理。”
從布局全縣農村供水體系建設,到層層落實每級管護責任,遂昌在全局上謀劃,從細微處推進,一大一小間,折射的是堅持問需于民、問效于民的工作導向,彰顯的是運用改革思維破解區位劣勢的敢闖敢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