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是個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211立方米,占全國的10%、全省的61%。近年來,德州將雨洪利用作為解決城市缺水和防洪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因地制宜地實施雨水收集與利用工程,著力應對城市內澇,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困境,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眼下,位于德州市德城區的中心城區初期雨水治理及雨洪資源利用項目3萬m3/d再生水廠施工現場,污泥濃縮池、加藥間、綜合樓等建筑主體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二次結構施工。

為確保項目順利落地,項目團隊精細管理,高效推進。通過實行“分段平行作業”,場地內提前放線,拓寬項目作業面,協調推進工程全面開展,調蓄池、泵站、再生水廠三個區域18座單體項目同步施工,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踐行“首件工程認可制”,明確工藝標準,指導后續施工,有效預防了質量問題。同時,嚴格執行“自檢、互檢、交接檢”三檢制度,堅持周檢、月檢、重大節日巡檢,確保安全生產“零”事故。通過運用“平面流水、立體交叉”的施工模式,分類施策,分項工程提前插入,抓住關鍵線路、關鍵工序,控制非關鍵線路重要工序,保持豎向工序流水穩定節奏,提前完成整體工期,有力保障了項目建設進度。此外,實行“四級聯動”作戰模式及“日報告、周例會、月調度”督導機制,充分發揮專班推進、扁平管理的優勢,全流程管控,有效破解了手續辦理、道路導改等難題。

“再生水廠的作用是對雨水進行深度處理。該項目與東溝、萱惠河、北干渠三條河道改造及配套附屬設施建設,新建提升泵站和雨水調蓄池等工程共同組成中心城區初期雨水治理及雨洪資源利用項目,總投資12.01億元。項目建成后,預計年處理利用初期雨水量達到600萬m³,滿足周邊重點企業用水需求,同時方便周邊農田灌溉。”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介紹,項目以雨洪資源“應收盡收”,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洪資源為設計原則,通過排澇通道整治與雨水調蓄工程的協同推進,建立健全了城區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河湖的“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從而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調度與高效利用。初期雨水在河道下游通過新建的提升泵站統一收集至調蓄池,可以有效降低對河道水環境的污染,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解決城市洪澇問題。

為確保項目順利落地,項目團隊精細管理,高效推進。通過實行“分段平行作業”,場地內提前放線,拓寬項目作業面,協調推進工程全面開展,調蓄池、泵站、再生水廠三個區域18座單體項目同步施工,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踐行“首件工程認可制”,明確工藝標準,指導后續施工,有效預防了質量問題。同時,嚴格執行“自檢、互檢、交接檢”三檢制度,堅持周檢、月檢、重大節日巡檢,確保安全生產“零”事故。通過運用“平面流水、立體交叉”的施工模式,分類施策,分項工程提前插入,抓住關鍵線路、關鍵工序,控制非關鍵線路重要工序,保持豎向工序流水穩定節奏,提前完成整體工期,有力保障了項目建設進度。此外,實行“四級聯動”作戰模式及“日報告、周例會、月調度”督導機制,充分發揮專班推進、扁平管理的優勢,全流程管控,有效破解了手續辦理、道路導改等難題。
面對項目涉及的管道清淤及建設、河道疏浚等線性工程,項目團隊充分考慮專業領域多、工程范圍廣、戰線長、周邊環境錯綜復雜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措施,提前踩點謀劃,與相關單位進行溝通協調,制定多種解決方案以備選擇。在管線遷改等問題上,充分考慮相關單位的權益,堅持“早謀劃、早溝通、早探測、早聯動”,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河道改造15.6km;調蓄池主體工程基本完成,附屬工程完成60%;泵站主體工程完成90%;尾水聯通管道完成6.3km,項目建設總產值完成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