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21日晚高峰的大暴雨直接導致76處道路、37處下立交、72個小區發生積水。面對極端天氣挑戰,上海能否做到不淹、少淹,或者至少淹得快、退得也快?
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4月29日做客“2024上海民生訪談”時表示,基礎設施是防汛防臺的“硬實力”,要解決的是“擋”和“排”的問題,一大批相關工程項目已經完成或正在推進建設。
上海城市防汛有四道防線:“千里江堤”“千里海塘”、區域除澇、城鎮排水。
其中的“千里江堤”“千里海塘”就是為了擋水。目前,黃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正在建設中,它通過河口擋潮閘與堤防的組合,能夠有效提升黃浦江防洪擋潮能力。
區域除澇和城鎮排水工程都是為了排水,但有區域范圍的區別。
區域除澇工程的范圍大,比如正在全力推進的蘇州河西閘、新川沙泵閘樞紐工程,還有“十四五”以來新建、改建的40座水利片外圍泵閘,進一步提升了全市陸域片的整體排澇能力。
城鎮排水工程主要解決排水片區的雨水排水問題。“十四五”以來,上海完成了桃浦科技智慧城核心區、龍水南等5個排水系統的建設。
從1998年開始滾動實施的道路積水改善工程也是一項重要的城鎮排水工程。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355條道路實施了積水改善工程,敷設排水管道總長180公里。
降雨量每小時36.5毫米被稱作“一年一遇”。以市政道路為例,如果在“一年一遇”的降雨量下,積水沒有沒過道路側石,又或者道路中心積水范圍小于50平方米,且雨停后1小時內積水退去,那么該道路的排水能力達到“一年一遇”標準。
史家明表示,通過這些年的持續投入,上海基本消除了城中“一年一遇”的空白點。而閔行、楊浦、浦東三個區達到“三到五年一遇”標準的面積分別占到全區的47.5%、36.5%、23.9%,這都離不開區域內雨水管網、泵站以及大型調蓄設施的建設。
除了重大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措施和海綿城市建設,也是上海防汛的重要手段。
史家明介紹,上海已建好排水運行調度平臺,布設了1400余個雨水管網水位監測點、400余個下立交積水監測點,通過專業模型輔助預測預警和實時調度,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移動泵車+應急調蓄設施”“千座公園·千座調蓄池”與排水系統合稱上海排水界的“三駕馬車”,都是為了解決積水無法及時排出的情況。
舉例來說,公園里的景觀河湖可根據防汛預警預降水位,暴雨來時就能暫時接納部分的雨水,減輕周邊區域的積水壓力。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6座公園試點,到“十四五”末,還會增加5個“千座公園·千座調蓄池”項目。
此外,雨水進入管道以后,管清才能水暢。上海正在持續開展“清管行動”,到2025年底,把排水設施的養護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